最近两年,手机上一种“微信运动”的应用,掀起了不少年轻人的走路“攀比风”,许多上班族纷纷发朋友圈展示自己一天的步行“纪录”,有的甚至为冲榜首而“较劲”,放下饭碗就出去散步。
常言道“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散步是最佳的健身方式。不过,医生提醒,饭后不宜立即散步。
据他们介绍,进食后,立即卧床休息睡觉,于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饱食勿便卧”,食后便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食后缓缓活动,则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这就是“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我在与南华大学附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聊天时了解到,这个“饭后”,我们的理解应当是在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而并非指饭后立即缓步散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食饱不得急行”。饭后百步并不提倡饭后急行,而是缓行,不宜缓行者也可摆摆手足。还有,部分人是不宜饭后百步的,如肝病患者,有冠心病的人等。
一般来说,放下筷子就走的习惯并不可取,因为,吃进去的食物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时间,与帮助消化吸收的胃液相混合。进食后马上站起来走路,无疑会给胃增加许多紧张因素,破坏正常的程序。
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体弱、年迈的人可以少走一些;平时缺乏运动、体重超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人可以多走一些。很多人喜欢饭后走一走,消化消化。但是饭后走路也是讲究极多的,如果饭后走路不当,不但起不到消化锻炼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让你的身体很受伤。
据南华大学附二医院消化内科医生介绍,有些人是切忌饭后行走的,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的人。这些人饭后不宜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再进行直立性活动,就会增加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脑供血不足的人和肝病患者尤其不适合饭后走路。
另外,据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一位资深健康管理专家介绍,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热量约在2000大卡左右,维持生命体征和日常活动只会消耗1700大卡左右,多余的300大卡需要通过运动来消耗。走路1分钟会消耗2大卡左右,按一秒钟一步来计算,就是60步消耗2大卡。那么也就是说,要消耗掉多余的300大卡就需要行走9000步左右。一般来说,饭后走路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对身体最有好处。但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运动过量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反而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