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彦
我对摄影的爱好始于读高中时期,现在想来,那时期不务学业的爱好,有愧于逝去的父亲。
读高一的下学期,也是第二年春节,父亲病故。临终前,他反复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可强烈而持久的负面心理因素一直困扰着我,使我的学习成绩由高一第一学期的全班第二名跌落千丈,此时,心里萌动过的书法和摄影爱好便乘虚而入。高二那阵儿,我上渣江新华书店买了一大摞摄影入门书,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摄影构图相关知识。那时,我很羡慕摄影师的生活:一天到晚,扛个相机,走村串户给别人照相,既可以挣钱,也可以享受摄影带来的快乐。但这个时候我对摄影的爱好,仅仅停留在理想和书本中。
真正让我对摄影重新产生兴趣的,是在我参加税务工作的第二年。1991年,我带着四个月省吃俭用的工资,跑到衡阳市新时代照相馆,买了一台凤凰205相机。工作之余,我帮一些好友、同学和街坊邻居照相,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琢磨起税务新闻和纪实摄影,之后经常性往《衡阳日报》《衡阳晚报》《中国税务报》编辑部投稿,上稿率居然还很高!
有了相机,家庭生活自然多了些颜色,朋友圈子也增色不少。我喜欢帮家人拍照,留存生活中的点滴,特别是孩子出生以后,孩子的成长成为我摄影的焦点。孩子三岁多以后,我几乎没有放弃过艺术创作的机会,自然而然,夫人和小孩成了我镜头底下的模特。外出与好友结伴旅行,好友也成为我摄影对象。这个时期的艺术摄影,频频见诸各种报刊杂志。
记得有一年清明节,节前我做好了为家乡60岁老人免费照相、免费冲洗照片的计划攻略。清明节,我扛上照相设备,为老家近10名60岁以上的长者服务,实现了当年读书时为父老乡亲拍照的愿望。
当年,我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每逢休息日,只要有空,我就会和堂兄去家乡玩,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重吃家乡的土特产。记得有一年,我们结伴徒步从老家出发去金屏乡,也是我们小时候砍柴拣柴的地方。上午我们途经一户人家的时候,遇上一位年龄在80岁的老妪,寒暄一阵后,我们被老人那写在脸上的沧桑与和善慈祥的面孔以及优雅客气的谈吐所打动。于是乎,我用相机记录她当时所有聊天时的表情。回城后,我将照片洗出来,按照老人当时提供给我的地址寄了过去,其中有一张照片还发表在《衡阳日报》上。
这么多年以来,摄影一直充实着我的业余生活,让我收获了许多快乐,也为工作和生活增添了色彩。是的,生活不止于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时候,我们忙于平常,疲于平凡,唯有爱好,能提升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因为它使我们身心愉悦,忘记当下,快乐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