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干活效率低、总是提不起精神”“感觉注意力无法集中”“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近日,不少市民向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医师邓文婕反映,中青年人在节后出现了没心情上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心俱疲等症状,孩子也在即将开学之际出现了焦虑、不安等情绪。专家指出,这些正是“节后综合征”的症状。
邓文婕介绍,所谓的“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对心理、生理不适状态的统称,指的是人们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或学习的紧张状态时,因为生活作息规律、饮食习惯等改变,生物钟出现问题,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多数人两周内症状会自动消失,顺利投入工作之中。
正确认识“节后综合征”
18岁女孩朵朵(化名)是一名复读高三的学生,去年年底的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因为离自己的理想成绩相差许多,朵朵感觉着急、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闷闷不乐、哭泣,眼看又面临开学,便让父母带自己来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根据其症状,邓文婕给予了抗焦虑药物治疗、正念练习和行为认知治疗。经过一番调整后,朵朵的症状渐渐消失,2月10日,她再次来到该院复诊。朵朵告诉邓文婕,经过正念练习后她积极地调整了自我心态,心里紧绷的弦终于放轻松了一些,面临即将开学的紧张生活,虽然她仍旧有不安,但却能正面应对,她按照邓文婕所指导的方法,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按照每一个小目标去完成学业,压力小了很多,焦虑的情绪也渐渐驱散。
邓文婕表示,一些中青年因为节后生活状态的改变易出现不安感、焦虑感,但很多人不自知,没有及时调整心态,继而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常常惶恐不安,继而影响工作。
春节假期中,市民杨女士走亲访友,难免暴饮暴食,没有了工作日朝九晚五的约束,每天晚上她都熬夜刷剧、玩游戏,一觉睡到大中午成为常态。而开工之后,她不但心理上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就连身体也“抗议”了,出现了腹泻、食欲不振、早醒、失眠等症状。
邓文婕表示,长假期间玩乐过度,不给身体充分的休息时间,让身体在假期比工作时还要劳累,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物钟,造成神经系统紊乱,会出现睡眠质量不高、精神萎靡的症状;长假期间过多摄入高脂肪或高热量食物,加重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或腹胀腹泻,这些都会导致身体出现厌食;回到工作岗位后,还会有对工作不适应,提不起兴趣、头昏脑胀、疲倦的感觉,继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对上班怀有恐惧的心理。
此外,利用假期外出旅行的人们,在假期结束后可能会有疲惫燥热、感冒、口唇脱皮等表现,而宅在家里手机刷剧、玩游戏的人们,则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肩背酸痛、头脑沉重等不适表现。
“年后收心”需要自我调节
邓文婕介绍,这样的困扰其实是正常的。从医学的角度讲就是“适应不良”,在高度紧张的工作、学习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定型的思维运作模式。如果突然从这种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节前建立的思维定式,在春节中止,现在又要一下子恢复,有些人便会感到不适应。
专家建议可通过以下方法调整自我状态:一是规律生活,保证充分的睡眠。合理安排起居,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调节功能减退,熬夜一晚往往需要几天才能恢复,且恢复期间身体会感到疲劳不适,因此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二是饮食清淡,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过年期间各种聚会,食物摄入多,造成营养搭配不均衡,长假后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要吃得过于油腻,可多喝茶、多吃水果、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等“清火”食品,还可适当吃点促消化的食物,尽量多吃清淡爽口的饭菜,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得到休息。
三是从心态上调整,把心“收回来”。将未完成的事情尽快完成,还可以对未来拟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表,快速投入工作状态。
四是保持舒畅愉快的情绪。可通过运动、冥想、正念练习让我们情绪愉快,更好地适应生活节奏的变化。
对于已经恢复工作的人们,邓文婕建议可以从简单、熟悉、易完成的工作着手,增加自信心,减少恐惧、焦虑情绪,待自我状态调整良好再开始较难的工作任务。假期,正是给平日劳碌奔波的人们以休息放松的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给疲惫的大脑和身体以真正的休养生息,才能亲身体会“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邓文婕希望通过以上这些内外结合的方法,帮助市民“满血复活”,恢复正常状态。如果经以上调整,仍然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专家简介
邓文婕,2007年毕业于天津武警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曾经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修学习精神科医学及医学心理学。在整合式短程心理治疗、焦点解决短程心理治疗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擅长各种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治,尤其是各种青少年心理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