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当前,在编制“十五五”规划过程中,必须吃深吃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抓城市更新的历史性机遇,把城市更新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来抓,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着力破解城市建设“又拆又建”“边拆边建”以及城市管理“堵堵疏疏”“疏疏堵堵”等问题,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提升中心城区承载能力。
第一,明确城市更新规划的统筹地位,破解承载瓶颈。中心城区承载力不足,症结在于规划协同性不强、功能布局不优。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统筹专规的编制协同。建立“城市更新规划引领部分专规”的联动机制,把交通、市政、教育、医疗、产业等专项规划,融入到城市更新规划之中,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二是优化专规的承载空间。将城市更新规划作为各类功能落地的核心物理空间载体,确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载体等在城市空间上有序分布、有效联动。比如,编制城市更新规划时,把人口、产业、交通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三是整合专规的功能融合。坚持以“宜居、宜业、宜创、宜游”为目标,推动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配套社区养老、便民商业,以及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编制产业园区规划上,需考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功能。
第二,明确城市更新行动的主导模式,优化承载效能。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因需而改”,差异化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以石鼓区为例,可考虑三种模式:一是老旧小区、街区“以改为主”模式。推广“小量改房子、大力改管网、全面补功能”模式,建议将小区消防、城市内涝、危旧房改造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将水电气讯、地下管网等生命线工程列为民生优先项,让老旧小区既安全又宜居。二是城中村“改建结合”模式。对雁栖湖、来雁新城等城中村,建议强化产业导入,避免“单纯拆迁建房”,注重有机更新和微改造。通过深度提质提标,让城中村从“城市短板”变为“承载增量”。三是“三区两园”产城融合模式。对华耀城片区、虎形山片区、来雁新城片区、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和松木工业园等“三区两园”,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上优先考量,推动“大产业引进、大配套建设、大经营策划”。比如,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配建学校、华耀城规划医养康养机构,实现“居业游创”“文旅商工”融合,推动城市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变。
第三,明确规划落地实施的保障机制,夯实承载根基。从三方面强化机制保障:一是城市体检直面深层问题。全面开展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体检,聚焦老城区安全和功能短板,以及新城区吸引力不足、承载力不强等问题,形成问题清单与项目清单,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二是规划编制直接对应项目。在项目协同上,要充分考虑项目同步,注重地下和地上的协同实施,不搞重复开挖,不搞“两张皮”。比如,在中山北路(湘江北路)城市更新项目上,我们大力整合资金,在改造外立面的同时,也预留了地下管廊,满足了未来需求。在项目铺排上,市级规划的线性工程要充分考虑与区级无缝衔接、精准接驳,特别是对雨污、供电、自来水、天然气等市政公用设施项目,要确保主管主线与支管支线做到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接驳、同步验收。在项目谋划上,既要满足居民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也做到可研要接近需求、初设要接近施工设计、施工设计要接近实勘。三是统筹联动直接对应、共同会商。设立“城市更新项目常态化会商机制”,协调发改、自然资源、住建、水务、电力、天然气、通管办等部门,共同会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市区两级协同发力的良好格局。
(作者系石鼓区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