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25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兄”稳稳在“年丈”节节高

  ■张  翼

  有改编的《杜十娘》戏曲剧本里,孙富和李甲这两人为了杜十娘,商量“好”主意,一口一个“年兄”,叫得亲热又黏糊,格调却不遮不掩地低了;其实,在故事原型所处的《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并没有“年兄”这一称谓,孙富和李甲这对臭味相投之徒,彼此叫的最多的,就是一个字“兄”。什么“承兄过爱”“借兄之力”“为兄之计”“于兄甚便”“承兄大教”之类,一口一个“哥”,礼貌中透着亲热,亲热中显着期待,就够了。

  个别时候,“兄”也要分分类,萍水相逢,各自提防,“老兄”即可,搭上话了,颇为顺眼,“尊兄”敬之,说得入心、若合符契,那就“仁兄”。但是日常语言很少用“年兄”。“年兄”,很像是为了合辙押韵而故意拖长语调,制造戏剧氛围的戏词。今天的秦腔里还有很多这类词,可能跟科举考试同年应考的老同学那层基本含义已经没什么关系,差不多的同龄人都这么叫。甘肃、宁夏等地过大年耍社火时摇着鹅毛扇的春官“说诗”,也不时会以“年兄”引入,“今日见了年兄面,好似拨云见青天”,带有明显的文白相杂、既端庄又不高高在上的表演性,古色古香但不佶屈聱牙,分出了表演与生活,也并不让人心生隔膜,很有意思。

  有学者考证说,文人口语或用来玩书信中雅一点的“年丈”“年伯”和“年兄”意思差不多,其用法始于南宋,到明代已较为普遍,其意义指向极为明确,“就是指同年”;大概在清代中期以后,意义有点变化,“年丈”和“年伯”好像着着实实长了一辈儿,望文生义都是作为父辈尊称来用的,就是说自己和自己同龄人的父亲同年应考,老同学就真成了“年丈人”“年伯伯”?这大概还真跟科举考试导致常年应举不第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考生白发苍苍有关,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明白的例子。

  不过这也得再考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从隋唐科举制度兴起就有的说法。进士者、进仕也,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的机会,当然要留给有真才实学的人,门窄一点、门槛高一点,也情有可原。黄发垂髫到白发苍颜,为了自己所挚爱一生的愿望皓首穷经、奋斗打拼,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尽管这快乐之烈度,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过毕竟都是读书人,古人还是很讲同理心的,“年兄”稳稳在,“年丈”“年伯”节节高,面子给足、尊严持守、相敬如宾、同理共情,殊为不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赏灯猜谜闹元宵
“年兄”稳稳在“年丈”节节高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年兄”稳稳在“年丈”节节高 2024-02-25 2 2024年0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