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宣传座谈会发言摘登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怀“国之大者” 争当“国之栋梁” 锤炼“国之重器”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宣传座谈会发言摘登
邹树梁
张平
何忠诚
田陆
旷碧峰
谭奇峰
文思源
廖力
任美衡
盛海燕
汪美玲
刘俊
陈君
张叶
刘准

  ■本报记者   姚永军

  9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是时隔11年后党中央和国家召开的又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擘画蓝图,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里程碑价值。

  10月19日举行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宣传座谈会上,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统战部部长胡绪阳勉励广大专家人才:心怀“国之大者”,争当“国之栋梁”,锤炼“国之重器”。15位与会专家和人才工作者就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作了精彩发言,认识深刻,感悟真切,建议中肯,打算实在,充分体现出听党话、跟党走的强烈意识以及对人才工作发展的深入思考和坚定信心。本报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三强一化”聚人才   雁到衡阳不南飞

  ■衡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南华大学原党委书记   邹树梁


  今年,南华大学通过市校企合作引才模式一次性引进了90余名博士,“收获”颇丰。学校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继续做好引进高端人才培养、使用的“后半篇文章”,输送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科协工作者将认真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全市各级科协组织的建设,培养和举荐青年科技人才,在建设人才强市战略中引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助推“三强一化”建设,实现“雁到衡阳不南飞,客到南岳不思归,衡州大地人才聚,市强民富山河美”的目标。


  创新校地企合作聚才用才机制

  ■湖南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平


  高校要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把“人才兴校强校”战略摆在学校发展核心位置,充分发挥人才在校地企协同创新中的桥梁纽带和支撑作用。湖南工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地企合作发展之路,通过创新校地企合作聚才机制,着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积极推动校地企互动融合发展。 实施“人才雁阵”行动计划,做好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引进高端人才两篇“大文章”,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成为推动衡阳“三强一化”、学校内涵特色发展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服务模式

  ■恒飞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   何忠诚


  恒飞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为重点的人才战略目标,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找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服务新模式,着力“前景引人、平台育人、事业用人、感情留人”。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丰富“专注、专业、奋斗”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定机制,坚持“高素质、高效率、高待遇”的原则,做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工作,加大人才梯次建设力度,增强企业人才效能优势。努力把企业建设成为行业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打造恒飞电缆百年品牌、百亿发展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发展靠人才   民族振兴靠人才

  ■湖南镭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田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的重视,强调了人才要爱国报国,要有家国情怀。镭目科技选择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要爱国、报国,有家国情怀,以民族科技振兴为己任。公司重点培育“将军、师团长、突击队长”三个人才层次,以丰厚待遇吸引人才,舍得在人才身上做投资;以项目锤炼人才,让人才在解决企业难题或主持重大项目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以名师培养人才,让经验丰富的老师“传帮带”,加速人才成长。


  加快人才集聚   实现乡村振兴

  ■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原所长   旷碧峰


  市蔬菜研究所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厚爱,培养了一批扎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优秀人才,建设了院士专家团队,外聘专家12人,发布实施湖南省地方标准、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30项,获得部、省、市科技成果奖76项,先后选育蔬菜新品种78个,引进和推广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20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3500余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鼓励引导人才扎根基层创业就业、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正确引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打造本土人才生力军

  ■常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谭奇峰


  加紧本土人才培养、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是基层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议建立衡阳地区基层人才数据库,对在册人才进行补贴;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区域性的线上人才服务平台,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

  下一步,常宁市将围绕推进“三强一化”建设,加强人才集聚,打造人才洼地。重点要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外招内挖,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柔性引才,让高层次人才通过在线指导和“走读”方式,服务于常宁市两大产业链建设;加强人才服务,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用心用情做好资金补助、住房安置、子女入学等保障工作,让人才“来的开心”“留得放心”“干得安心”。


  持续培根铸魂   写好人才答卷

  ■衡阳市第八中学校长   文思源


  学校有良师,才能育英才。近年来,市八中坚持外引内育,采取“引进+培育”双管齐下的模式,不断壮大青年教师队伍,着力锻造名师队伍。建议进一步简化教师招聘程序,进一步扩大学校的招聘自主权,进一步提升引才待遇,为衡阳基础教育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市八中将立足培根铸魂抓德育,抓实五育并举提素质,聚焦生涯规划塑人格,培养根正苗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青少年英才。积极打好感情牌,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做好家乡宣传,让衡阳学子感受家乡的美丽、魅力与潜力,吸引更多衡阳籍优秀人才来衡投资、回衡工作。


  发挥高校功能优势   服务雁城发展腾飞

  ■南华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廖力


  南华大学将全面落实医教研协同创新改革方案,以基础医学为牵引,以临床医学为重点,加强“医卫药生护”学科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学科高峰,实施医科腾飞计划,为健康雁城奠定基础。重点推进科技创新,筹建医教研协同创新联盟,创建南华大学-衡阳市政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实施成果转化计划,为雁城发展提供动力。创新医教协同,围绕教育教学、临床服务能力等重点领域,实施一系列具有南华特色的医教研改革举措,力争强协同、提质量、显效果、创品牌,实施康养一体计划,为宜居友好雁城提供保障。


  积极开拓基层人才工作的新路径

  ■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  任美衡


  目前,衡阳市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人才的“雁阵”效应,要依托大环境,创造小环境,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从制度层面为人才松绑,从待遇上、情感上留住人才。要在职业发展上为人才开拓空间,积极为人才创造平台、岗位与机遇,充分发挥南华大学、衡阳师院、衡阳市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等高校、园区人才“蓄水池”的作用,让人才找得到人生的价值。在瞄准外引人才的同时,也要将眼光“向内”,要积极引导,不断加压,通过多种途径的“锻炼”中实现本土人才的茁壮成长。


  做好人才工作   服务健康衡阳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人事科科长   盛海燕


  两年多来,卫健系统引进博士生4名、硕士研究生182名。在人才新政的激励下,“医学再教育”蔚然成风,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带薪在读博士15人。

  我们将大力推行“科技兴卫,人才强卫”战略,不拘一格引,多措并举育、人尽其才用。“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00人;新建1—2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实验室);培育2名以上医学领军人才、1—2个创新团队、3—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5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卫健系统特点的人才管理和服务模式,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创造更多人才红利。


  打造新时代人才“舰队”  争创一流国家高新区

  ■衡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织人事局局长  汪美玲


  高新区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贯彻执行衡阳“人才雁阵”行动计划,打造新时代人才“舰队”,争创一流国家高新区。

  旗帜“领航”,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平台“护航”,新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平台3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2个、院士工作站12个。实干“起航”,成功引进20余位博士与高新区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吸引数字经济领域创业团队骨干、科技人才等2000多人,人才集聚成效明显。举措“续航”,做优人才引育留用,开展双一流人才直聘计划,出台“1+7”创新政策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双向交流,让高新区成为各类人才追梦的热土,留下来、扎下根,竞相展现创新创造的才华与活力。


  为市校企合作引才点赞

  ■南华大学、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博士,南华大学特聘教授  刘俊


  今年,本人作为特聘教授顺利加入南华大学,同时与南岳电控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校企双栖,是市校企合作引才机制的受益者。

  我认为,衡阳市人才政策有三大亮点:以平台引才,真正做到人尽其用;以待遇引才,增强人才吸引磁力;以服务引才,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衡阳市创新模式,市校企三方精准对接,政策叠加,协同联动,不仅为来衡博士提供丰厚待遇,还有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我将不负重托,忘我工作,为家乡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聚焦高技能人才   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发展

  ■衡阳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   陈君


  近年来,衡阳技师学院聚焦高技能人才培育,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和高能级平台建设驶入快车道,共有全国技术能手6人、湖南省技术能手10人,享受政府津贴、学科带头人和国家优秀教师18人。先后建设多个国家级、省级及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将打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积极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把党性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增强“技师人”的政治认同,坚定“技师人”的责任担当,让更多的“技师人”爱上衡阳、留在衡阳。


  加强“校地”合作   打造“人才强区”

  ■蒸湘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张叶


  蒸湘区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依托南华大学等高校资源加快建成一批产学研平台、协同创新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加大对易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招才引才留才功能,着力培育网络直播、社交电商、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综合运用“UP”模式、柔性引才、靶向引才、专家荐才等招才引智方式方法,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强区”。在深入推进“人才雁阵”行动计划,打造适应“三强一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中,凸显中心地位、承载中心功能、强化中心作为、落实中心目标,展现首位担当。


  强化基层人才培养  凝聚乡村振兴力量

  ■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党总支书记   刘准


  近年来,梅花村一直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既“内培”又“外引”,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人才、乡村特色农业人才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内培”即发掘乡土人才,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治理能人。“外引”则是从乡村外部招引人才,以人才带动人才,传授技能,普及知识。

  为更好推动乡村振兴,建议加大对农村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引导离退休干部告老还乡,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工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年轻人才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凝聚人才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心怀“国之大者” 争当“国之栋梁” 锤炼“国之重器”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心怀“国之大者” 争当“国之栋梁” 锤炼“国之重器” 2021-10-21 2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