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邹雪峰)“新春第一课”成为我市村(社区)干部的“必修课”;“强基培育千人计划”“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基层组织人才定向培养计划”顺利实施;力争2021年吸引1万名高校毕业生来衡创新创业……我市注重“内部挖潜”“对外引智”双管齐下,为衡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加了今年“新春第一课”的衡阳国家高新区高岭办事处杨柳社区党总支书记许孔燕说,这样的学习让大家受益匪浅。据了解,我市在组织开展“新春第一课”的同时,还注重办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论坛,落实“导师帮带制”,开展“双培双带双提升”工作,提升新任村(社区)“两委”班子的履职能力。修订完善《衡阳市村干部管理办法》,全面落实《衡阳市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在市辖区和县城实行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全覆盖。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强基培育千人计划”“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基层组织人才定向培养计划”。
与此同时,我市还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健全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决策部署、议事协调等工作机制,县(市)区每年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不少于2次。健全园区人才工作机构,做到有专门人才工作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实施“万雁入衡”引才行动,力争2021年吸引1万名高校毕业生来衡创新创业。市属企事业单位确保年内人才引进数量不少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的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计划引进人数的50%。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专家人才制度,每年联系服务本系统专家人才不少于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