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思远 通讯员 周翔宇
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一群人日夜与“毒”共舞——他们就是核酸检测者。
疫情防控期间,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PCR实验室技术组组长陈凯率领自己的团队,不畏艰险,始终坚守在病毒检测和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自从疫情发生以来,他们从不敢有一丝懈怠,每天至少要对上百号人员进行核酸采样,然后把采集的样品送往PCR实验室进行病毒检测。
2020年8月25日,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开设了PCR实验室。因为起步比较晚,再加上人力短缺,陈凯和同事们只能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白天上班,晚上就去上级医院参观学习,吸取经验,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并精准地使用检测技术,全身心地投入实验室的工作中去。
在PCR实验室内,陈凯和同事们实行三班倒工作制,日夜轮岗。检测人员进入实验室需要穿着全套防护装备,N95口罩、护目镜、面罩、乳胶手套、防水靴套等一样都不能少。“全副武装”后,在23℃恒温下连续工作4—8个小时,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因此,检测人员往往被闷得满头大汗,且面部皮肤因为长时间被压迫而发青、破损,摘下面罩后脸上都是深深的印子。“我们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并结合实际需求还会调整工作机制,”陈凯说,“每个步骤都要认真核实,操作规范和防护流程都要严格执行,一定要把安全防护和质量放在首位。”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主任卢艳告诉记者,他们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幕后的工作同样充满着危险。“在对采样的标本进行检测的同时,还要做好检测数据的上报,以及质控操作上报,不仅存在面对病毒暴露的风险,还要对检验过程中产生的高危险废物进行后处理,以保证生物安全,再加上‘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陈凯10天暴瘦了10斤。”
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性,陈凯不能时常陪在家人身边,经常是深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但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一群毅然坚守在一线的“白衣战士”的默默付出,才守护住了南岳这块“零疫情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