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白沙洲工业园区交出脱贫攻坚高质量答卷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
——白沙洲工业园区交出脱贫攻坚高质量答卷
白沙洲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走访慰问村民代表
亮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蔬菜大棚及鱼塘
军亚养殖场
为方便出行开通的180旅游公交专线
双水湾乡村文化园

  ■文/图  左百村  廖承雄  王延俊

  南江办事处高栗村系省级贫困村,白沙洲工业园区扶贫工作队从2015年驻村帮扶以来,紧紧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不断强化“三落实”,开展“回头看”,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通过认真制订工作规划、定期研究帮扶措施,目前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35人已全部脱贫,按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白沙洲工业园区探索一条兴产业、稳就业的扶贫方式,交出一份份高质量脱贫答卷,现已构建一基地(湖南省就业扶贫基地——军亚养殖场)、一景区(AAA双水湾)、一车间(亮农蔬菜公司扶贫车间)的产业扶贫格局,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今年上半年,南江办事处在全市脱贫质量“回头看”考核验收中被评为先进乡镇街道,下半年又全面通过各级考核验收。

  一个下午助农售瓜3000斤

  ——扶贫“组合拳”实打实

  “眼看着这么好的西瓜卖不出去,忙了几个月赚不到钱不说,还要赔本。这次多亏了大家的帮忙!”南江办事处驻高栗村扶贫队实地了解贫困户王向东的情况后,上门为他解决了西瓜滞销难题。

  王向东是高栗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患有血小板减少病造成膝关节坏死,虽然经过手术治疗能正常行走,但是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弟弟又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仅能生活自理,且父母均是70多岁的高龄老人,这几亩田的西瓜能卖个好价钱成了全家人的期盼。时值盛夏,西瓜集中上市,导致滞销严重。王向东每天在路边的临时摊点销售量还赶不上地里每天坏掉的西瓜多。扶贫队员一边安慰王向东不要着急,一边发动园区机关党员干部共同来帮忙。现场采摘、运输、买卖,许多人还认购现场西瓜。短短一个下午就销售了近3000斤西瓜。为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化解买进难卖出难增收难的问题,园区扶贫办积极与珠晖区晖创公司合作,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发布并销售农副产品,同时对接园区街道、村(社区)、办事处工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园区工会经费优先购买贫困户生产的鸡、鸭、鱼、蔬菜等农副产品,解决了村民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让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有保障,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防得住病,确保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坚决杜绝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健康扶贫成为白沙洲工业园区扶贫工作的一件大事。园区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提升贫困人口的健康指数。

  资料显示,在“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中,重性精神障碍被列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种类之一。为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贫困户人员,高栗村与市第二人民医院签约,将后者作为定点治疗医院。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除了能享受住院报销85%以上比例的医疗费外,还能额外得到每人每年5000元的医疗费补贴。此外,高栗村每年还定期将五名精神病人集中送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就医,治疗费用达25000元。

  六旬老人罗桂秀一家是今年高栗村的兜底脱贫户,儿子蒋修发曾患有精神病,自己又年老体弱,因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只能靠吃低保过日子。扶贫工作队得知情况后,与村两委一道将蒋修发送去医院治病,并资助每年5000元的健康扶贫补贴。经过两年治疗,蒋修发的病情好转,他现在在双水湾景区及周边务工,每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以后就算没有政府的保障,我也可以自己挣钱娶媳妇生孩子。”蒋修发说。

  唯有“安居”才能“乐业”。

  近年来,白沙洲工业园区扎实开展消费扶贫、健康扶贫的同时,应时而动,主动加压,集中精力全力攻坚安居扶贫。针对高栗村贫困户的住房和生活设施改善问题,扶贫工作队经常上门走访了解情况,及时摸清底子,制订台账,动态更新信息,逐年将有需求的贫困户纳入资金使用计划,现已全部实施到位。

  园区为了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四类人员”的住房安全,专门聘请有鉴定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对相关对象户进行了住房安全鉴定,共鉴定“四类人员”住房171户,全部在B级以上,符合安全住房标准。园区财政还下拨专项资金,对辖区内相对简陋的住房进行修缮,每户奖补5000至10000元用于更换瓦面、做防水和购买家具。

  白沙洲工业园区在落实对贫困学生施行“两免一补”等政策的基础上,对5户9名在读的贫困学生进行每人每年2000元的叠加补助。贫困户王继龙5月中旬患精神病外出走失,扶贫工作队代其家人发布寻人启事,珠晖公安把他找到送回家,8月份又联系懿科科技公司来对其儿子王琼捐资助学,包揽其小孩王琼从初中到大学阶段的学费,解决贫困家庭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三百万“输血”基础设施

  ——高栗村旧貌换新颜

  2014年以前,高栗村地处珠晖区东阳渡镇内的一个小岛,三面环湘江,来往行人需要绕行至东阳渡107国道或一个狭窄的摆渡船渡口进出,因交通不方便、经济不发达、信息闭塞而成为贫困村。之后,蒸湘南路延伸段通车和南岳机场通航改善了交通条件,园区作为后盾单位连续对高栗村派驻脱贫攻坚工作队员,为高栗村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15年起,园区累计派驻扶贫工作队员15人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村主干道、打通通组道路、安装400多盏路灯、改造断头路2300余米、开通180旅游公交专线、打抗旱井20余口、维修塘坝10余口、维修过水渠道5000余米、新砌筑水渠180米、水塘清淤40亩、低产田改造清水沟500亩、新修机耕道260米……

  园区通过不断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高栗村交通通达条件明显改善;不断筑牢水利设施提高灌溉能力,保障了高栗村旱涝保收;借助临江临空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传统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这些都为高栗村持续稳定脱贫提供了坚强后盾,村民的幸福感、满意度明显增强。昔日的贫困村焕发出新气象,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大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白沙洲工业园区高举党建引领扶贫旗帜,采取精准扶贫模式,实行“一户一策”,与22户贫困户面对面征求意见,一户一策制定帮扶计划,力求帮到实处帮出实效。构建一个党委引导、党员干部示范、社会力量参与、组织专业化运行,具有园区特色的脱贫攻坚体系,切实打通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日常工作中,驻村干部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走家串户,大力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及时了解贫困户和困难群体所想所盼,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贫困户的家常事找扶贫干部讲,困难事找扶贫干部帮。扶贫队员把贫困户的困难情况向领导汇报,倡议园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踊跃奉献爱心给予资助。衡阳市金威机械公司、湖南凯特新材料公司、市金则利合金公司、南岳生物制药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衡阳园区等十来家企业和个人积极响应园区号召捐钱捐物,有捐资助学的,有结对帮扶的,有以购代捐农副产品的,以各种方式解囊相助,在园区上下兴起了济贫帮困的深厚氛围。

  园区还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了帮扶政策——

  宁淑荣说:“园区对精神残疾贫困户每年每人投入5000元补充医保报销,住院不要花钱,现在我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我妈妈还在扶贫车间做事,每月都有固定收入!”

  胡开生说:“扶贫工作队送了100多只鸡苗和鸡饲料,并承诺帮忙销售,月底出售后就可以增收近万元。我和女儿每人每月还领取750元的特困供养金!”

  刘少开说:“村里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水泥路直接通到了我家门口,路旁都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道又加宽至4.5米!”

  彭湘云说:“我在村里幼儿园上班,每月1500元。现在我儿子也在这上幼儿园,不仅能很好地照顾孩子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

  黄生爱说:“我在双水湾做保洁,每月1800元,每天骑车3分钟就到了,时间自由,可以照顾到家里,还能方便带孙子!”

  刘高兰说:“我在亮龙蔬菜基她除草、摘菜,还干些杂活,每天工作3、4个小时,每月工资1500元!我孙子读书上进,刘兴中书记帮忙对接了爱心人士,负担他以后全部的学杂费!”

  王向东说:“女儿去年考上长沙学院,小儿子在读初中,都享受了园区每人每年2000元的叠加补助。我在衡州大市场做维修工程,每月2400元,日子越过越好!”

  罗桂秀说:“以前没有厨房,是土砌的灶台,是工作队和村里帮忙改造了厨房、厕所等;儿子也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治好了精神疾病,现在正准备找老婆呢!”

  刘军华说:“我在南江办事处做垃圾清运工,每天凌晨4点起来装运第一车垃圾,一天做5、6个小时,每月4200元,现在的生活我很满足!”

  白沙洲工业园区通过大力实施“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立足户情实际,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帮扶力量,下足“绣花”功夫。园区强化动态管理,组织帮扶责任人深入贫困户家中对“一户一策”进行“回头看”,详细了解情况,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近年来,高栗村贫困群众增收明显,脱贫效果翻倍,园区广大干部群众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鼓足了信心。

  一基地一景区一车间

  ——授人以渔促增收

  “我以前也是贫困户,现在负责两个村的垃圾回收工作,一个月工资有四千多元。”南江街道办事处的清运员刘军华说,现在除了自己的工资,每年还能拿到双水湾景区分红1600多元,孩子也得益于园区帮扶介绍找到了好工作。这样的就业扶贫案例在白沙洲工业园区比比皆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扶贫工作队通过提供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使贫困户及“四类人员” 家庭确保有人就业,做到务工务农两不误,在家门口增加收入。对有劳动能力的,想方设法推荐其就近就业,帮助其提高劳动技能,在家门口增加收入;对劳动能力一般,家庭条件又特别困难的,帮助其在家务农之外安排公益性岗位保底增收;对劳动力差的,鼓励其在家养殖鸡、鸭、鱼等农副产品,免费提供技术、种苗和饲料,并解决销路问题。

  园区扶贫工作队驻点高栗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明确权责关系,使就业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工作取得显著实效,逐步形成了一基地(湖南省就业扶贫基地——军亚养殖场)、一景区(AAA双水湾)、一车间(亮农蔬菜公司扶贫车间)的产业扶贫格局,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高栗村三面环湘江,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衡州窑文化底蕴深厚,瓜果蔬菜香甜可口。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引进邻村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刘姓企业家来村流转土地1500多亩,打造了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双水湾乡村文化园,并依托景区成立衡阳市休闲农业协会,以乡村旅游带动和促进周边居民就业。

  “一天工资有一百多块,不比城里打工差,而且离家近,家里的活还顾得上。”据在双水湾乡村文化园上班的高栗村村民李冬生介绍,每逢节假日文化园忙的时候,有100多名村民会来兼职赚钱。

  双水湾乡村文化园已开发成集观光、休闲、会议、婚庆、研学、拓展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因先后举办乡村音乐节和电音节而声誉鹊起,上百名村民进园就业,有的村民还销售农产品和工艺品,周边的农家乐也红火起来。

  双水湾项目属于贫困户集体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它是顺应新形势下创新扶贫机制的要求而探索形成的新的扶贫模式,实现了部门联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财政支持与资源开发相结合,达到了解决温饱、开发产业、增加收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产生了明显的开发扶贫效应。

  通过项目建设,农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经济收入显著增加,最大范围覆盖了贫困人口,提高了扶贫开发成效,真正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实质性转变。

  为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高栗村实际情况,前后共投入3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与亮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合资经营,签订委托帮扶协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3万元,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8万元,为今后村里解决民生、帮困解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亮农蔬菜公司作为高栗村的扶贫车间,以“公司+车间+农户”的模式,由亮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日常经营管理,村级逐年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参股,约定固定分红和委托帮扶贫困户,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并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高栗村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自然条件扭转了只能自给自足的种植局面,发展蔬菜规模种植,为市民菜篮子提供货源。

  车间总投资达1100万元,占地650亩,年产值达7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稳步提升,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亮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还组织村民参加各种活动,向他们进行科技、文化、蔬菜种植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他们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平。

  军亚养殖场是湖南省就业扶贫基地,投资3000万元,占地17.5亩,猪栏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有2口沼气池、2口沼液池,年出栏牲猪可达5000余头,可为15人提供就业岗位。

  高栗村村民刘高兰年过六旬,尽管丈夫早年因车祸去世,儿子精神失常无劳动能力,孙子正读初中,一家的生活重担压在她单薄的肩上,可她受到园区干部结对帮扶,养着鱼,喂着鸡鸭,还种了2亩蔬菜,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扶贫基地军亚养殖场还为刘高兰提供公益岗位就业,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

  “刘兴中书记经常来看我,有什么困难第一时间帮忙解决,有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关照,我们有信心脱贫致富。”刘高兰满怀感激地说,“鸡、鸭、鱼苗及饲料都是村里免费提供,而且不愁销路,家人的医疗费也能全报销。”刘高兰的孙子学习成绩优秀,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村里爱心企业家刘严烨承诺每个月提供1000元助学金,一直到孩子大学毕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 2020-12-25 2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