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周卫国 罗 盟
12月17日,全国媒体采访团大巴车一早从襄阳出发,经过近5个小时的翻山越岭,来到了荆山深处海拔1600多米的保康县尧治河村。全国知名媒体“精准扶贫看襄阳”采访活动开机仪式和首站采访,在保康县尧治河村举行。
2020年12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晚报摄影学会、襄阳市委宣传部主办,襄阳市扶贫办、襄阳市发改委、襄阳市总工会、襄阳日报社承办的“精准扶贫看襄阳”全国知名媒体聚焦襄阳大型采访活动,如期举行。
襄阳有2800多年建城史,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初识襄阳,是从武侠小学和历史文学而知。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未到过襄阳,但他笔下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作品,描述襄阳达260多处,更让宋元大战郭靖大侠守襄阳的故事家喻户晓。《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发生在襄阳,《唐诗三百首》有27首写到襄阳。襄阳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悠久历史记忆与独特文化传承。
初到襄阳,隆冬时节,来自全国40多家知名媒体的60余位总编、记者,翻山越岭,踏雪走冰,进村镇、入农家,钻矿洞、到大棚……用镜头、笔头实地踏访,记录襄阳加快疫后重振、牢记初心使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尽管是雪后严寒,但一路采访所见所闻,襄阳大地的精准扶贫故事,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走进“中国十佳幸福村”尧治河村,那通往村外十二个连续的隧道,那长长采矿后废弃坑洞里种出的蘑菇,那尧治河村致富带头人孙开林“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振聋发聩誓言,那脱贫群众口中“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致富不忘党”的朴实话语,生动诠释了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这里怀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真干实干,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来到南漳县长坪镇园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谷城县经济开发区赵湾乡莫家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襄州区张家集镇邵棚村,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从扶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人们日子越过越好……聚焦扶贫搬迁户“家门口”就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画面,记录襄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下的丰硕成果。
在谷城电商产业园,一盒茶叶、一杯葛根、一朵黄菊、一袋稻米、一瓶茶油、一包香菇……越来越多具有襄阳特色的农副产品,走向全国各地的百姓餐桌。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引下,襄阳围绕精准扶贫,从“挖矿致富”到“小额信贷”,从“要想富先修路”到“扶贫先扶志”,从“易地搬迁”到“生态旅游”,从“香菇大棚”到“电商扶贫”,从“门口就业”到“入股分红”,襄阳打出的一套脱贫攻坚的组合拳,一组精准扶贫的复合拳,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路越走越宽,办法越来越多。目前,襄阳市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46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全部出列,37万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襄阳人矢志不渝、接力奋斗的脱贫实践,描绘襄阳发展的鲜明底色,书写襄阳小康的全新画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由脱贫攻坚到精准扶贫,由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由全面建成小康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襄阳这片热土,书写属于襄阳、属于襄阳人的精准扶贫故事,决胜小康故事,奋斗逐梦故事。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在襄阳、在湖北、在中国走出的脱贫攻坚之路,精准扶贫之路,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喊出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不懈奋斗,让未来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创造新业绩,襄阳在路上,追梦在脚下,圆梦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