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永军 通讯员 李钢彪
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迈进,诸多新监所相继投入使用;倾力打造智慧监管平台,以科技化信息化守住监所安全“底线”;以文化人立德教育润物无声,家庭、社会和被监管人员共同受益……
衡阳公安监管工作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智慧、爱心”四强措施和“以文化人立德教育”机制,实现了从传统的“一看二守三送走”到被监管人员“看得牢”“管得住”“改得好”的蝶变。
监管场所扩容提质
今年7月2日,总占地面积5.5亩、300张床位的全省首家特殊病违法犯罪人员收治中心投入使用,实行“卫健负责医疗、公安负责安全、财政负责保障”的运行模式,实现对特殊病违法犯罪人员“应收尽收”,解决了“送不进、收不了”的难题。
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投入专项资金5.13亿元,新建看守所4个、拘留所2个、戒毒所4个、收治中心1个,新增建筑面积7.67万平方米,新增床位2767个,新增羁押量2767人,为实现“应收尽收”工作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全市各监所共收押(拘、戒、治)重病和特殊病人员1400余人,为实战单位解决了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智慧监管”迈上新台阶
在市公安监管督导指挥中心,大屏幕监控画面显示着各监室内被监管人员的一举一动,并不断跳动转换;桌上的电脑监控画面则显示各监所值班人员的动向,值班民警一丝不苟地紧盯屏幕,丝毫不敢松懈。
市公安局监管实战信息化指挥平台整合各监所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形成了指挥合力。据市公安局监管支队二大队大队长肖滔介绍:该平台集远程视频查阅轮巡、民警履职督导、安防信息远程联动、集中宣教协查、可视指挥调度 “五大功能”于一体,创新了衡阳监管的勤务模式、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
此外,全市监所均安装了人脸识别,远程视频会见,远程开庭、提审系统。“智慧监管”的应用,使民警将主要精力从往日“死盯”监视器的“疲劳战术”,转到“集中精力,处置警情”上,减少民警劳动量,实现了科技信息化与公安监管工作的有机融合。
“以文化人”效果凸显
近年来,市公安局勇于创新,提出了公安监管场所由“看守管理型”向“学习教育型”转型的新理念,全面建立了“以文化人立德教育”工作机制,用制度约束和组织被监管人员学习政治、法律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知荣辱,明是非,启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营造安定和谐的监所管理新局面。
“七个一”活动:每日组织一次集体朗读唱歌,参加一场文化知识讲座,被监管人员每周写1至2篇感想体会,每月开展一次谈教训、谈打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一次心理辅导;各监所每月进行一次小结讲评;监管支队每季度进行一次总结讲评,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真正使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各监所结合自身实际,在“以文化人”的主基调上,打造“一所一品”特色。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戒毒从心开始”为理念,“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业立人”,让戒毒人员“出去不再进来”;市看守所开展“学习传统文化,重塑幸福人生”专题教育活动,创立“音乐疗法”;市女子看守所推行“遵规守纪,面对面现身说法” “大手牵小手 警心暖童心”等人文活动;收治中心为帮助病人快速恢复身心健康,创设了“同室帮护法”……
全市公安监所“以文化人立德教育”呈现生动活泼的可喜局面。通过文化滋润,被监管人员懂得感恩的人多了,反躬自省的多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自伤自残现象基本消失了;监室秩序正规了,民警管理难度降低了。
监所安全“零事故”
近年来,衡阳公安监管创新管理模式:监管支队组建暗访督查小分队,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各监所进行明察暗访;制订《监所安全体检报告》,要求监所逐项落实,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推广警犬清监办法,军事化管理规范被监管人员一日生活制度。
今年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衡阳公安监管部门坚决落实封闭式管理、地毯式排查、雷霆式处置等防控措施,坚决将“疫”情阻挡在监墙之外。同时加强安全排查,今年以来全市公安监所共排查安全隐患1190余起,执行监所出所就医43人次,处置突发事件7起,调处矛盾纠纷463起,全面推广智能升降衣架降低安全风险,确保了全市监所疫情防控“零感染”,监所安全“零事故”。
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贺启航表示,将总结经验,扬长补短,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可复制、可学习、可推广的衡阳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