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如把刀,下雨似酒糟;电线如蛛网,伸手摸得到;饮水含芒硝,癌症比例高。”这是一首曾经在衡东县大浦镇青鸦村流传甚广的打油诗。当时,青鸦村人想着法子“逃离”这个“省级贫困村”,到外地挣钱养家。
近日,记者走进青鸦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秀丽的江南现代田园风光: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道路逶迤延伸,一栋栋小洋房鳞次栉比,一口口水塘镶嵌在葱茏的水稻田间,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窗明几净,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上繁花似锦,昔日那首打油诗描写的场景在这里已经一去不返。
村支书邓文彬告诉记者,青鸦村已经成功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先后被评为“湖南秀美村庄”“全省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衡阳市同心美丽乡村”。
是什么带来了青鸦村的这一“乡村巨变”?记者近日深入青鸦村走访,探寻“青鸦”到“凤凰”的蜕变之路。
“领路人”领上“小康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记者走访中发现,“能人回乡”正是青鸦村蜕变的关键所在。
邓文彬曾经离开家乡到广东发展,开酒楼、搞蔬菜批发贸易,成了一位“小老板”,年收入有几百万元。但他不当“老板”当“支书”,毅然回到家乡,并成为了青鸦村实施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邓文彬介绍,现在像他这样,回到青鸦村发展的“小老板”还有不少人,他们回到家乡盖起了小洋楼,创办了合作社,带回了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成为带领村民开创幸福生活的“领路人”。
在这些“领路人”的带动下,“青鸦”开始实现了向“凤凰”的蜕变。青鸦村人也逐渐脱贫,迈上了生活富裕的“小康路”。
在新建的安全饮水站,村民插入磁卡,自来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据了解,青鸦村水源水质不好。邓文彬当上村支书以后,带领村民通过筹工筹劳、多方集资,投入资金240多万元,新建集中供水点2个,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3处,改善了全村人饮用水安全问题,全村人喝上了放心水。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邓文彬还垫资20多万元启动了村级道路建设。
夜幕降临,在青鸦村的文化广场上,一盏盏路灯将这个秀美村庄照得通亮,村民们在广场上跳着欢快的舞蹈。村民邓义远说,如今的青鸦村再也不是那旧模样,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心里面也亮堂了起来。
“钱生钱”生出“致富路”
“钱从哪里来”是乡村发展的最大问题。为了寻找“突破口”,青鸦村通过“村民集资、乡贤捐资、政府扶资、以劳代资”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集资筹资融资之路。
在村民集资中,不搞摊派、不搞评比,能捐多少是多少。乡贤捐资也成为青鸦村建设发展的一个资金来源。近年来,该村乡贤累计捐资捐物超过1000万余元;各级党委、政府共为青鸦村提供了500多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实施了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11年以来,在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下,青鸦村村民通过“以劳代资”筹劳4万多个,投身到修路架桥、栽树育苗等各项公益事业建设中。
与此同时,在贫困群众自愿的前提下,青鸦村把政策性扶贫资金集中打捆用于开发扶贫基地,把“扶贫金”变成贫困户的“股本金”,让贫困户袋子里的钱能够“钱生钱”,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邓文彬说,邓阳生、邓枫远、邓柏青等村民去年通过“股本金”分红都达到了近2万元。如今,村里成立了清雅田园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新造生态油茶基地300亩,种植有机脆枣200余亩,名优水果采摘园200余亩,花卉苗圃100多亩。
“齐步走”走向“幸福路”
人心齐,泰山移。
在青鸦村一件件变化中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思想上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目前,青鸦村的空心房已经全部被拆除,在此过程中,村民们都是拥护和支持,没有发生一起纠纷。村里修路需要拆迁,大家也是积极配合,从不“讨价还价”。
村民彭祝英说,村干部说的话,都是为了村民,做的事也是为村民着想,所以大家都愿意听,愿意跟着干。
记者在青鸦村看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里,都挂着一幅“村规民约”,大家在一个共同的约定中形成了“向前看”“齐步走”。
邓文彬告诉记者,青鸦村已经与“国际国私会”开展合作,将引进海外华侨、归国侨胞,规划投资将青鸦村打造成“湖南第一村”特色小镇,目前项目已经签约立项,正在制定实施方案、土地流转等相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