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雾观测仪器升天
●已释放40个,可观测海雾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情况,指导航行
在白令海公海区域上,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8日成功释放了装载着海雾观测仪器的探空气球。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雾观测仪器首次亮相北极科考。
据介绍,此次北极科考应用的这一海雾观测仪器名为“海雾能见度剖面仪”,由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可对海雾的物理和辐射特性进行观测。此次北极科考共计划释放40个海雾能见度剖面仪。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李涛介绍说,海雾如同一层“薄纱”,影响着到达海面或冰面的太阳入射辐射能,从源头上改变了上层海洋或海冰可以吸收的热量,进而对海冰消融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释放该仪器,可以观测到海雾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情况,为研究北极上层海洋热力学过程及其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提供数据基础,”李涛说,这些数据还有望用于指导航行,海雾对船舶航行影响较大,若能进一步揭示海雾辐射和能见度之间的关系,就能通过海雾能见度剖面仪获得的数据推算观测区域的能见度,从而为船舶航线规划提供支撑。
水下滑翔机下海
●为新概念水下机器人,主测海洋温度、盐度和深度,可测千米深海洋剖面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8日在白令海公海区域成功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首次在白令海布放,也是首次应用于中国北极科考。
北京时间28日5时23分,考察队队员们将“海翼”号水下滑翔机缓缓送入海中。在成功入海后,“海翼”号开始对所在海域执行剖面观测。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新概念水下机器人,它能够通过调节自身浮力和姿态,实现在水中滑行并对水体信息进行收集,其能源利用效率高、噪音低,具有能开展大范围、长时间连续海洋环境观测的优势。此次考察队使用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
考察队队员林丽娜表示,布放水下滑翔机主要用于测量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它的运行轨迹类似一个大型“V”字,在下降到海面以下1000米后会上升,可以观测到从表层到千米深度的海洋剖面,并将相关观测数据传输回国内。
林丽娜说,“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将按照设定轨迹在白令海公海区域航行。此次科考返程时计划收回该水下滑翔机,预计其航程将超过1111公里,可完成约300个剖面观测任务。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