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传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经之首。身为经学大师的焦循对《尚书》《诗经》《周礼》《论语》等经传都有研究,而以《易》学着力最多也最深。自青少年起,焦循为治《易》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学传家和沾溉后世学人的成就。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谓“旁通”“相错”“时行”作为创立《易》学架构的重要法则,揭示了《易》学“通变”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会通中西算学中的逻辑思维进行推演,呈现出以数理模式和数理思想沟通《易》理的鲜明特征,可以说,焦循是历史上第一个能运用数理方法研究《易》之人。
据记载,焦循家每一道门都有自家撰写的对联,其中贴在大门堂上的对联如此写道:“《易》学传家,读书执理。”焦循依次给子孙取名“授易”“授书”“授诗”,足见他把《易》学作为传家固业的主要根基。
读书执理
在父母亲戚良好教育和家风熏陶下,天资颖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读书,除学习诗文辞赋外,焦循广泛涉猎经史天算地理医农等典籍,这为其后来治学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读书贵在执理。“执”指执着,坚持不懈;“理”即精髓要义,真谛所在。读书执理,焦循身体力行。
首先,读书不随波逐流,勇于有疑而问。焦循幼时入塾读书,听塾师解说《论语》《孟子》,常疑之不以为信。他人认为难读之书,如《尚书·盘庚》《礼记·内则》,焦循偏乐于探索其中。
其次,读书深思熟虑,融会贯通。焦循常说:“学贵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学有辍时,思无辍时也。食时、衣时、寝时、行路时、栉沐时、便溺时,凡不能学时,皆当即所学而思之。”焦循有一首组诗《读书三十二赞》,赞清初以来《音学五书》《尚书古文疏证》等四十八部学术著作,就是焦循熟读精思、知人论世后的心血结晶。
第三,读书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义、精华要旨。幼即以好《易》颖悟著称的焦循,在读《易》进而治《易》的道路上,艰辛备尝,直至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五十四岁方成就《易学三书》书稿。
忠厚廉让
在焦循心目中,忠厚廉让是立身处世的人生信条,也是焦家世代重德、修德、厚德之家风的根柢。
查阅史料,以往焦氏家族并未传有系统论述治学规范要求的文字,但焦循父亲留下了二十七条治家教子训诫的格言,我们不妨来读几条。如“学颜子者学其虚心,又当学其立志”“处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独免为人鄙,亦且免为人疑,否则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读书就正有道,则宜用求,而断绝忮(嫉妒)心”“父子兄弟之间,惟相通以诚,有所疑必使释之,令共见其心”“尔辈好作诗,宜细读《诗品》,尤宜学作《诗品》者之人品”。
父亲的训诫格言,焦循牢记终身,也受用终身。嗣后焦循撰有训诫子弟后人的《里堂家训》二卷传世。《里堂家训》用自己安身立命、为人处世、读书治学三个方面的践行与感悟教育子弟后人,彰显了发蒙解惑、匡正时弊、激劝人心的正能量。顾廷龙先生曾精辟指出此书“教其子弟,亲切可行,非空言高论所得拟也。即今时移势异,修治岂有变易,精义尤难泯灭,百世后生,永堪师法。”
从焦循玄祖到焦循父亲,忠厚退让的家风数代相传,未有更易,到焦循这一代,他又增一“廉”字,是为“忠厚廉让”。他曾应一位“好读书,不求闻达,予爱之敬之”的梅姓青年所求书写一联相赠:“书读秦汉以上,家在廉让之间。”
知行诚笃
“知行诚笃”系焦氏家族家风极为重要的内蕴,和“君性诚笃”(阮元赞语)、“学行诚笃”(阮亨赞语)的评价相一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学说的承继和践行。
精研以《易》学为首要代表的经学,兼治他学,并立足、执着于通经明道、著书立说,以达“经世致用”,无疑是焦循“知行诚笃”的集中体现。
焦循的一生,欣逢清代学术繁荣的鼎盛时期。他用功勤勉,不懈于学,著作宏富,经史子集皆多涉及,诗词歌赋都有所作。据确切资料可证,焦循著述达八十三种(含见于他人著作与已亡佚者),多至四百五十余卷,约六百万言,在经学、哲学、文学、史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且以经学、数学、曲学成就最为显著,是当之无愧的“通儒”。
“《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诚为焦氏家风的大义,也是中华民族古代家风宝库中的精华遗产,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