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徜徉在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的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区,不时可见工人们在给树木浇水。
这里树木丛生,水草丰美;这里鱼翔浅底,百鸟婉转;这里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连片的浅滩、草甸,交错的水湾、芦草,轻掠水面的水鸟,相映成趣。身处其中,仿若可与自然交融、与天地对话。
作为湘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廊道,也是我省重点试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萱洲国家湿地公园地处衡山县与衡东县交界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衡山县、衡东县境内主库区和洪泛淹没区,与之相连的龙荫港、黄泥港、大源江及其周边的洪泛平原区和部分水稻田、山地,规划总面积2849.8公顷。
河水更清澈
环境综合整治恢复有效湿地水面1500多亩
漫步在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龙荫港,临河凭眺,波光粼粼。“天气好的时候,水能清澈见底。”钓鱼爱好者袁新合告诉记者,早几年,这里遍布“水葫芦”,江水粘稠发绿。
在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前,因当地少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将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直排入河,使河流水质富营养化,外来水生植物“水葫芦”成灾,加之周边部分村民存在电鱼、网箱养鱼、非法采砂等现象,导致河流湿地遭到破坏。
为加强管理,公园管理处在公园周边埋设花岗岩材质界碑6块、界桩200块,划定保护界线,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添置了监测仪器设备,购置了巡护船、巡护车和监测无人机,安排人员进行“水陆空”常态化巡护监测,并会同林业、畜牧水产、水利等门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电鱼、非法采砂等行为,查处非法电鱼、毒鱼12起,取缔“迷魂阵”、网箱养鱼35处,打击非法捕鸟5起,制止采砂、填埋河流湿地、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13起,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逐渐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同时,管理处还投入100余万元,重点对大源江、黄泥港、龙荫港流域进行了河道疏浚清淤、湿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共清理各类漂浮垃圾和“水葫芦”等外来危害水生植物5000余吨,恢复有效湿地水面1500多亩。
水质更优良
退耕还湿实现“治田、治水、治岸”同步
治一方水土,改一方生态。
在永和乡新场市社区,有一块“宝地”。远远看去,紫色的梭鱼草、嫩绿的菖蒲、粉色的荷花等湿地植物将这块曾经的烂泥地妆扮成一个小花园。事实上,这个怡人的小花园,不仅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景点,它还是衡山县“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
“这些湿地植物有非常强大的吸污本领,整个地块就像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陈永华向记者介绍,“通过项目建设,将上游农业面源污水(化肥、农药等)和周边农户的生活污水引入退耕还湿地块,经过水生植物吸附、滞留、过滤、沉淀、微生物分解后得到净化,最后流进湘江的水就成了清水。”
公园管理处总工程师刘洪光告诉记者,试点项目已投入200多万元,重点对近400亩区域实施水文水系优化调控、退耕还湿、监测配套设施等工程措施,兼顾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及河岸防护功能建设,实现“治田、治水、治岸”同步。
通过人工湿地构建、湿地恢复、耕地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园公构建了“农田—湿地—河流”相互交错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蓝天碧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退耕还湿”区出水口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三类标准。
物种更丰富
“国宝”中华秋沙鸭连续三年“逛”萱洲
河岸杨柳迎风舞,水滩鸥鹭啄鱼欢。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组成完整,功能完善,给鸟类及其它野生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繁衍的栖息环境,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综合体。
通过例行鸟类监测,近年来,湿地公园内先后发现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三有”保护动物——凤头鷿鷈、凤头潜鸭、豆雁、白鹭、苍鹭、斑嘴鸭、银鸥、黑水鸡、须浮鸥等60多种珍贵水鸟。
2016年10月27日,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湘江流域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至今,已连续三年在公园水域内监测到它的“芳容”。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世纪冰川期后存残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目前全球数量极其稀少。作为稀有动物,它与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齐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鸟类活化石”。自从三年前的那次“邂逅”,中华秋沙鸭似乎“恋上”了这片湿地,频频现身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
“人择地而居,鸟择木而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鸟类专家张志强博士说,号称“生态试纸”的中华秋沙鸭不但要择木,还要择水、择食、择温度、择氛围,对环境的要求可谓极其严苛。中华秋沙鸭等多种珍稀候鸟在这里频频出现,证明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环境质量‘过得硬’!”
环保意识更浓
“民间河长+湿地教育”推进全民治水
近期,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创建“湿地自然学校”暨“保护湿地、从我做起”万人签名宣传活动在衡山县实验小学举行,通过“湿地教育从娃娃抓起”,着力打造全民治水的工作格局。
据悉,“湿地自然学校”是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学校利用各方优势,试点开展湿地知识进课堂、创建特色文化“湿地自然课堂”的一项举措。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为平台,重点从“看”“学”“思”“实践”四个方面丰富“湿地自然课堂”活动,既能让学生感悟湿地文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又可以丰富实践经验,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民间河长工作启动仪式,为首批8名“民间河长”颁发了萱洲国家湿地公园“民间河长”聘书。据悉,“民间河长”主要负责萱洲国家湿地公园河道的“三洁九无”(即:河岸整洁,无垃圾、无违章建筑、无污水直排;河面整洁,无垃圾、无漂浮物、无杂草;河流整洁,无障碍、无沉船、无严重淤塞)、电鱼、毒鱼、“迷魂阵”捕鱼、网箱养鱼、涉水违章搭建等的监督举报,负责相关治水项目的建议参考与落实监督,也可以反映相关涉水问题,并当好巡查员、宣传员、参谋员、联络员和示范员。
通过四年的建设和引导,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在逐渐恢复的同时,也唤醒了大家的湿地保护意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保护好湿地,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理念的变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湿地、保护湿地、自觉践行绿色生活,也成为建设“美丽新衡山”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