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各地群众纪念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素描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忘民族之殇
奋力捍卫和平
——各地群众纪念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素描
  南京大屠杀又添新证

  增加120余件文物史料

  ■制图/张静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赠120余件文物史料,包括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使用过的印章、南京审判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的官印等。捐赠者来自日本、德国、美国、中国等。

  其中,南京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在南京审判日本战犯死刑判决书底稿上使用的印章最为珍贵,可以说是南京大屠杀的铁证。2004年其子石南阳曾向纪念馆捐赠石美瑜自存的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判决书底稿、部分日本战犯的审判笔录等文物。“多年后,让判决书和印章重新合到一起,意义重大。”石南阳说。

  此外,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使用过的印章等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相信曾祖父知道我把这些东西带回到南京也会非常的开心。”约翰·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弗·拉贝表示。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介绍,由日本友人大东仁捐赠的日本攻占南京、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出版的一些史料,以及美籍华人鲁照宁父子共同捐赠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第三方编著的书籍、报纸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鲁照宁自2004年起在网络上不断搜寻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史料、文物,多次来南京捐赠文物史料,这是他第14次来纪念馆捐赠。本次捐赠物品中,由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编印的《JAPAN’S WAR IN CHINA》(日本在中国的战争)的合订本,较为少见。以每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9年12月底的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抵抗。尤其是日本在中国轰炸南京、中国守军保卫南京的战斗、“帕奈”号事件、南京沦陷以及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等内容。

  “这次捐赠的价值主要集中在两点。首先是种类丰富并且质量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能很好地还原历史现场。第二是来源广泛,国内外都有,有个人征集,有社会征集,让文物的完整性得到了提高。”郭必强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他们,就是历史的铁证!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在北京卢沟桥附近,阳光下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威严朴素,蓝底白字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标语传达出悲痛的情绪。

  9时30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暨“丹青映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祭艺术作品特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近千人手捧菊花肃立默哀,表达对遇难同胞和抗战英烈的哀思。

  在展厅一侧,“丹青映史”艺术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展品的捐赠者是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陈宪中。

  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遇难50周年,陈宪中组织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在美国举办展览,引起强烈反响。

  “展览结束后,我把87幅作品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经过一年的整合,才有了今天的展览。”陈宪中说,每一幅作品都很有分量,可以让人们铭记历史。

  1938年入党的新四军老战士周东葵已经95岁了。回顾往事,老人声音颤抖。“南京大屠杀发生时我还是个学生,听到南京大屠杀的消息,我意识到参加革命、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周东葵说,“铭记历史,对年轻一代非常重要,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必须强起来。”

  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活动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前举行。约300名各界代表在无名英雄纪念碑前放下鲜花,追思死难者。

  1937年8月23日,日军在宝山罗泾地区登陆,烧杀抢掠,2244名村民被杀害。

  96岁高龄的高文彬是我国唯一健在的东京审判全程亲历者。“百人斩”凶犯野田毅和向井敏明就是高文彬在东京审判工作中发现的。在他的努力下,两名凶犯被绳之以法。“永远不要忘记暴行,永远不要忘记过去。”高文彬说。

  鲜花祭先驱   老战士谆谆寄语新一辈

  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浸润着同胞血泪的白山黑水间,在昔日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各类纪念场所,各地群众在各种追思纪念活动中重温民族痛史,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和遇难同胞,表达护卫和平的愿景。

  12月10日凌晨,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走了,享年100岁;11月15日,曾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年龄最大的义务讲解员佘子清走了,享年83岁……80年,岁月易逝,历史勿忘。如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有多少位?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战争的受害者,又是历史的“活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经不足百人,他同时强调:“这不是所有在世幸存者的人数,不少幸存者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来馆登记。”

  张建军表示,历史已过去80年,年龄最小的幸存者也已超过80岁。令人痛心的是,近年来,幸存者流逝的速度不断加速。

  专家表示,幸存者们承载了民族苦难的记忆,是历史最重要的证人,在幸存者的口述实录面前,任何企图歪曲历史的言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幸存者也是最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他们以个体生命历程传达出比宏观叙事的历史事实更加震撼的感受,唤醒人们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认同。    (据新华网)

  当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举办国家公祭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零下25摄氏度的严寒,并没有挡住人们悼念先人的脚步。

  在国家公祭日活动现场,一位特殊的老人——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受害者李鹏阁的女儿李凤琴神情凝重。李凤琴说,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死难同胞的缅怀与致敬,更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遇难的我国同胞的告慰。

  南京大屠杀整整80年了,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思考日益深化。

  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序厅中,人们手持烛火为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日军杀戮的30万无辜同胞以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和死难同胞默哀。

  博物馆序厅的墙壁四周雕刻着高低起伏的白色山脉,倒映在黑色的大理石地面上,更显肃穆。“我从大学一年级时起,每逢周末就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做义务志愿者。我们不能忘却南京大屠杀,也要带着这份铭记砥砺前行。”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刘葭霈告诉记者。 

  70多年前,重庆曾遭受侵华日军长达5年半的无差别轰炸,导致3万多人直接伤亡,6600多人间接伤亡。修建在较场口大隧道惨案发生地上的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向人们无声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

  如今,大轰炸幸存者仅剩下30多人。这群高龄老人常常聚集在一起,向世人讲述他们亲历的痛史。

  “重庆大轰炸是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制造的与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同样血腥的非人道暴行之一。”长期从事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潘洵告诉记者,“一群高龄老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不断发声,他们的行为令人钦佩。这启示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历史终将不容忘却,这样和平才能永在人间。”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伤痛永难忘   青年志愿者触摸历史感怀深

  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北极阁丛葬地,市民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附近遇难同胞纪念碑献花。

  当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新华社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不忘民族之殇 奋力捍卫和平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不忘民族之殇
奋力捍卫和平
2017-12-14 2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