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伍婷婷
编者按: 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教研视窗”今天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旨在打造一个共享教研成果、学习教研经验的平台,为全市“教研”工作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视窗”,期待我市教育工作者以及热心教育事业的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参与。
“结合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教育科研是我市教育工作中的重头戏。“十五”期间的400多项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位居全省各市州之首,近年来,我市围绕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在教育教学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形成高效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教育科研成果。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先后创造了4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8项。2005年,全省第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奖,我市以两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获奖率80%的好成绩位居全省各市州之首。
常宁市宜阳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被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誉为“百花园中一支具有特色的奇葩”;耒阳蔡子池畔的“乐园教育”跻身为“中国乐教乐学三大流派之一”;衡阳县的创造教育被《人民日报》评价为“星光灿烂”;耒阳市的“碰壁点拨式教学”被四川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教授归纳为“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化,近代教育模式的完善化,现代教育模式的普及化”;耒阳二中的 “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广泛赞誉、报道。
“十一五”期间,我市基础教育工作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奖中,我市送评3项成果,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档次和获奖率均居全省各市州之首。在全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我市送省评的17项成果,有11项获奖,其中一等奖两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位居全省第一。
其中,衡南县三中阳建老师的课题《整合地域资源开发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该课题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中学生态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六种不同的生态教育教学模式,如研究性学习课题模式、社区服务模式等,该成果的推广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国家级新闻媒体、杂志纷纷对该校生态教育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予以报导,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推广效益。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通过实地调查,多方探讨,提出要“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抓研究”,重视结合实践搞科研,形成了以建立教育科研机制为先导,加强科研调控和激励,重视过程指导,强调青年专项立项的发展思路。
——建立教育科研导向机制
强化教育教研意识。实行“引研入评”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评估学校和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内容之一,使教研教改工作由参与、重数量转移到重效果、重质量上来。同时,将现代教育理论的普及纳入考核评估的内容之一,并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植教改教研示范校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全市的教改教研活动。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以科研为中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构建我市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的新体系。加强市县(区)校三级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创新教研工作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学校教研工作的特色。研究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规划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加大对教育科研工作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力度。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科研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保证教育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把教育科研人员培养培训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整体规划,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教学带头人等评审中向教育科研人员倾斜。
——强化科研调控和激励
通过课程立项进行调控。根据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及时颁发课题指南,采取公开招标、平等竞争、择优立项、适当资助的原则,让科研能力强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从事科研工作,有的放矢,形成合力。加强监督检查。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避免“两断管理”(即年初写计划,年底写总结)行为,加强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原方案或计划中的不妥之处及时调整,对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
确保经费资助到位。想法设法扩大经费来源,支持课题研究,合理分配科研经费,使科研经费的比例、分配、使用和管理遵循科研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成效。对教育科研所需的资料、书刊、设备及必要的会议、差旅费等,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资助;对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费,要确保专款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加以监督检查。
设立单项教育科研成果奖。定期对那些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科研成果多、推广效益高的教育工作者给予重奖,以树立一批科研型的“品牌教师”,逐步形成一种浓厚的教改教研氛围。彻底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不搞论资排辈,使全体教师在思想上有压力、工作上有动力、对科研成果多、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续聘提拔、晋级加薪、评优表模、外出学习等方面予以优先。
——加强科研队伍和网络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育科研队伍。把好“人口、培养、使用”三道关,对现任教研员实行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中青年在职进修,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扩大选聘范围,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思路,对新进的科研人员采取公开选拔、招聘等办法,聘请了一批有威望、有能力、有成果的同志作为客座研究员,邀请他们合作研究,现场指导,形成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兼职队伍的优势,共同繁荣全市的基础教育教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