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州花鼓戏 ( 衡阳县 ) 演出剧照。
衡阳县花鼓戏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形成于清初,兴盛于民国时期,它独具风味的表演方式,凝聚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剧,流传久远,涉及面广,并被录入《中国戏曲·湖南卷》一书。
衡阳县花鼓戏的演出剧目多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而成,道白用的是衡阳方言,唱腔是衡阳“官话”,山歌风味极其浓郁,音乐曲调流畅明朗,风格粗犷,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声腔基本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音乐以活泼、开朗、高亢、激昂著称;演出行当起初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以文戏见长,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的内容。
在衡阳县各地,人们随时能哼上比古调、三川调、四川调和洞腔、课子,花鼓戏一直是衡阳县地方经典的乡音乡韵,雅俗共赏,不失为一道独特的文艺风景。按照衡阳县习俗,老百姓把邀请剧团唱戏作为庆典的头等大事,每逢婚丧嫁娶、老人寿诞、孩子满月、砌屋圆垛、新居乔迁、宗祠庙会等,大家都会邀请剧团来演上几场。衡阳县花鼓戏广泛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近在辖区周边城乡,远至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留有衡阳县花鼓戏的足迹。
衡阳县花鼓戏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鞭挞社会丑恶现象,教育群众向上向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民间戏剧的精髓,有着历久弥新的魅力,是人们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传承保护好衡阳县花鼓戏对农业大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地方戏剧史的丰富,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衡阳县花鼓戏剧团前身是祁剧团、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从 1977年更名成立以来,挖掘整理创作大小剧目200余台,现有保留上演剧目《大盘洞》《大打铁》《朱买臣卖柴》等大型传统古装戏四十余台,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色鲜明、表演细腻真实、音乐活泼热烈等艺术特色,长期以来深受省市县各界人士的喜爱。
衡阳县花鼓戏剧团自建团以来,曾两次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好剧团”。1991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多次参加衡阳市创作新剧目巡回观摩演出并获奖。2011年,大型创作戏《衡阳雁去》在全市新创剧节目巡回观摩赛中,荣获组织演出奖、优秀创作剧目奖、音乐创作奖、舞美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灯光设计奖等十八项大奖,成为衡阳市专业剧团历届汇演比赛以来获奖最多的精品创作剧目。
项目保护单位为衡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系张静。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吟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