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商会风云录(三) 2024年03月17日  

  ■刘定安

  抗战时期的衡阳商会 (1937年—1944年)

  民国廿六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迫使我族同胞大量南逃,沿海工商业户纷纷内迁。成立了内迁工厂委员会,初由内迁衡阳的所在机械厂胡厥文负责,胡厥文去渝后,由周锦水负责联络。衡阳地处大后方,也是控制西南地区的要塞,大批沿海城市的工商户,不断涌入衡阳,促成了衡阳工商业的一度发展。

  据民国卅二年 (1943年)资料统计,衡阳有固定工商户4.865万户(不包括未登记的行商)。根据33个行业的不完全统计,即已增加到1.488万户(尚有未办登记已在衡阳经营的,将超过此数),其中突出的如汽车运输业,抗战前仅十余户,民国卅年已发展到近百户。其业务关系,已遍布于大西南各省。既促进了衡阳市场的繁荣,也活跃了大后方的经济。

  衡阳的近代化工业,也是从抗战时期兴起的。民国卅二年(1943年)统计,较大型的机械工业已发展到卅余家。其中由上海迁来的华成电器厂生产的电动机,全国闻名,还有铁路车辆修配厂,立达、湘衡、福泰等机械厂(即系衡阳冶金、建湘、小拖的前身);在化学工业中,有中国植物油在衡阳设立分厂(后改名国泰颜料厂,即水口山二厂的前身),从粗油中提炼汽油、柴油、润滑油,并附产油漆、油墨等化工产品。培业酒精厂生产动力酒精等产品,被列为军用物资;江仁归的永生化工厂生产的硫酸,一直持续到公私合营(即衡阳化工厂前身)。

  此外,还有一批中小型卷烟厂生产的香烟,运销西南各省。由于人口激增,商业发展盛极一时,其中尤以金银首饰、纱布、百货、服装、酒筵、旅栈等业的发展,更属一日千里。各业为了满足外来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豪华阔绰生活的需要,甘冒空袭遭毁之险,仍将店屋修饰得富丽堂皇,选购花样新颖、品种繁多的高档商品应市,精工巧制,式样多姿。上午车运郊外防空,下午运回应市。营业直到午夜,有的通宵达旦。战时衡阳曾一度有“小上海”之称。

  除工商业外,尚有兴盛一时的金融银行业。不仅4家国家银行均在衡阳设有省一级的分行,还有一批地方性和各类商业银行29家。此外,一批独占性的经营机关,也先后在衡阳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如:中央资源委员会、中央信托局、农本部福生湘庄,以及财政部的茶、烟专卖局,四大家族的华南公司,湖南省贸易局等。因而促成衡阳一跃而成为当时全国经济中心。其中,专卖税、工商税分别跃居全国第二、第三位。抗战促进了衡阳经济的繁荣,使衡阳商会逐步成为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场所。这种情境,也在衡阳增加了众多的会务。

  抗战时期的商会,主要是承担国民党各项任务,分摊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在组织商民从事抗日活动以及加强空袭防范、改善消防设施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抗战开始,衡阳于民国廿六年(1937年)8月,即成立衡阳人民抗敌后援会,商会会首欧方莹等系主要成员。当时国民党提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等口号,各业商民积极响应,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自发开展募捐活动。商会常委们亲自上门宣传动员,各行业委员负责催收,并将收集的款,直汇抗日后援总会,曾得到当时总会负责人闻亦有先生的书面嘉奖。

  民国廿九年(1940年)的献金活动,商会在铁炉门正街交叉处,高筑献金台组织勉励各商户自动献金。为了抗日救国,当时工商户中有不少爱国之士踊跃捐献。如:湘衡机械厂厂主谭元琳,除承担正常摊派的捐额外,还将儿子谭正平结婚的礼金2000元全部捐献。

  抗战伊始,民国廿七年(1938年)即有伤兵来衡阳。商会为了拥护抗日,维护市场,即成立商民战士服务团,采用按行业实力大小,分派筹募服务基金的任务。分别成立担架队、茶水站、 粥厂等。由各商户派员义务参加,负责接待和运送伤兵。同时,又分摊了慰劳伤兵的鞋、袜、被、褥、寒衣等实物的捐献任务。

  由商会领队以店主组成的慰问团,送往伤兵收容站进行慰问。之后,商会又根据当局的指示,相继在商户中推销公债,加征防空捐以及组织慰问盟军等捐献。这些捐献,数目虽巨,但由于名义上是为了抗日救国,因此商民亦乐于承担。自抗战开始以来,当局政府即向商户征收防空捐。可是他们却不顾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长时期内的防空设施非常简陋,只有两处“土水龙”机构,亦极不健全。

  在日军飞机不断空袭滥炸中,全市居民和工商户,曾遭受过极大的损失,于是由商会自创消防队,由商户捐款。于民国卅年(1941年)在长沙购得沪制消防机器两台、消防汽车一辆,还雇用40名专职消防兵。其日常经费由商会月捐中增征消防附加中开支。尽管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然而也得到各界的好评。

  抗战时期,衡阳国民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在商会内的争夺已初露矛头,欧方莹于民国廿三年(1934年)进入商会时,即得到当时县党部的支持。后来在常委中的欧炳堃极力钻营,也得到县长胡安悌的赏识;他们拉拢部分同业公会理事长撑腰,其权势逐步上升。民国廿七年(1938年)秋由胡安悌出面,以欧方莹长期避居乡下,有碍会务为名,责令商会整顿。并指定由欧炳堃负责成立商会整理委员会。设委员9人,分别是欧炳堃、李姚可、孙大纶、戴石渠、卢瑞芳、周福生、李向荣、欧方莹、刘澄生。但欧方莹、刘澄生两人拒不出席会议,作为抵制。欧炳堃等人就此取代了欧方莹一派的职权。

  民国卅年(1941年),国民党政府决定改衡阳为市治。商会则由欧炳堃领衔,成立衡阳市商会筹备委员会。先设9个筹备委员,由欧炳堃、李向荣、周福生、魏汉章、卢瑞芳、刘瑞琦、曾省吾、杨达三、欧方莹等担任。之后又增加许吉安(金城银行经理)、戴石渠二人,至民国卅二年(1943年)进行选举。

  在选举过程中,派别斗争加剧,结果由欧炳堃当选为理事长。下设理事21人、监事7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推选常务理事7人。由欧方莹、魏汉章、周福生、李向荣、曾省吾等担任。理事还有王世传、朱照皆、杨达三、李建初、罗云辉、王伯征、曾省吾、戴石渠、张骥等人,常务监事3人,由肖焕章等担任。监事有蒋棣衡、周治安、刘子雄、严华林等。

  (本文原载公众号雁歌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