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星
前几天,去朋友公司蹭茶闲聊,刚坐下,董事长沏了一壶“铁观音”,办公室主任就进来小声地汇报:“公司今年中秋节是不是改变一下?不发月饼,改发月饼补贴吧,这样既简单又好。”谁知董事长当即黑下脸,右手一挥,果决地说:“不行!一定要与往年一样,每个职工一盒七星伴月月饼!”
我一时用不解的眼神看着董事长,他却继续在批评着新上任的办公室主任:“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公司每年这时发月饼,是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长接着说:“职工领了一盒月饼,一家人就会聚在一起团圆,就会凝聚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的力量,大家就会更好地为企业工作,就会得到家属的理解!”
直到办公室主任退下,朋友才转过脸来问我:“你喜欢什么样的月饼?”“我喜欢五仁月饼。”我脱口答道。谁知朋友一掌拍在自己的大腿上,眉飞色舞地说:“你才是真正懂月饼的,只有五仁月饼才是中秋赏月的灵魂伴侣!”
朋友一席话,将我硬生生地拽回到童年的回忆当中。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让人十分惦记的日子,而这种惦记多半就是幼时的那一块五仁月饼。
一张油皮纸整齐地包裹着一块酥皮月饼,里面的馅儿,有花生仁、瓜子仁、芝麻仁,还有杏仁、桃仁,这便是“五仁”。月饼的表皮上还均匀地沾了一层白芝麻。每一个月饼纸包的收口处,盖着一小块方形红印,印面是“月饼”或“五仁”两字。包装极尽简约、质朴无华,再用箱包纸将五个月饼卷成一筒。客气一点的,每一筒月饼外还会用席草十字捆扎,在席草相交处,还会夹一张长方形的红纸,显得十分的喜庆和端庄。
吃过晚饭后,孩子们就会早早地搬一条“蛤蟆凳”,坐在门前的禾堂坪,抬头看着硕大的月亮。月一会在云中穿行,把天上的云朵染得一片洁白,在黑色的天穹中卷云泛浪。一会儿万里无云,一轮明月如镜高悬,撒珠泻玉,大地一片银光。好不容易等到大人收拾完,祖父手捧着一筒月饼,小心地解开席草,打开箱包纸,每人发一个久盼的、一想就流口水的五仁月饼。
一手拿着饼,一手捧着纸,只轻轻地咬一口,顿时满口生香,甜进骨髓。随即就会立刻用纸把它包起来,放进裤兜里,生怕这一口咬多了,明天就没有吃啦!可是,小孩子哪能抵挡住兜里月饼的诱惑!旋即又从兜里掏出来,心里想:就再吃一口吧。“猴子卖崽不过夜”,每次都是再吃一口,不知不觉就把一块五仁月饼吃完了。手中的包装纸里只剩下一些碎芝麻屑,那也像一个个小月饼一样珍贵,哪怕是很小的屑掉在地上,也会“哦豁”一声,留下少了一点口福的遗憾。望着天上皎洁的月亮,回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就着月饼,一口下去,咸咸的、香香的,又酥又鲜,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柔柔的月光,伴着满院子蟋蟀的欢唱、秋蝉的嘶鸣,那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形成了一首绝美的交响曲,伴随着孩子们的追逐嬉戏,欢声笑语注满农家小院。那一晚的月亮高悬在记忆的天空,皎洁似水、纯净如玉。那一晚的五仁月饼就是我一辈子记忆中无法复制的中秋。
恢复高考后,我考取了大学,就读中文专业,才知道中秋节的由来。
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大地皲裂,海水干涸,百姓无法生活,眼看着就要活不下去了。这时,有一位叫做后羿的人,此人天生神力,箭法超凡。在得知此事后,登上了昆仑山,运足力量,左手持弓,右手持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黎民百姓,成为了百姓爱戴的大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后,王母娘娘念其有功,奖励他一颗不死药。
然而,后羿不忍心离开妻子嫦娥,所以暂时把药交给她保管。一天后羿外出,其徒弟逢蒙用剑威胁嫦娥交出仙药。情急之下,嫦娥拿出药吞了下去。嫦娥就抱着一只白兔,朝着月宫飞升而去。
后羿悲愤交加,痛心疾首,望着月亮大哭,不断呼唤着妻子的名字。这时他突然发现,月亮中好像有一个人影抱着一只兔子,细看之下像极了自己的妻子嫦娥。于是后羿便拿来妻子最爱吃的点心水果和月饼,遥望着月宫中的嫦娥。
听到嫦娥成仙的消息后,人们纷纷在月亮下摆放香案,祈求嫦娥吉祥平安。从此,赏月中秋节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中秋的月饼可谓品种繁多,式样翻新,按地域分为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蛋黄、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冰皮、奶油皮等类;就连海参、鲍鱼、鱼翅、燕窝也作为馅料做成了高档月饼,可谓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可我依然对五仁月饼情有独钟,矢志不渝,从一而“忠”。
1988年,我与原江东区几位同志去河北邢台出差。适逢中秋前几天,一日突然看见街上有人在排队,我走近一打听,才知大家排队购买月饼。我毫不犹豫地排队,一口气买了五斤五仁月饼。回衡正好是中秋节,就将五斤月饼送给了父母。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父亲还自言自语地说:这下可要过一个月饼年啦!
一个月后,我去看望父母。母亲说:“你中秋节买的月饼,我前几天才吃完,那月饼太硬。刀子切不进,要用砍刀才能砍开。你父亲咬不烂,坚决不吃。我看是你从北方买回来的,丢了可惜,我就每次放到饭上去蒸,蒸软了才能吃!”
我一听,顿时脑瓜子“嗡嗡嗡”的响个不停。倒是老父亲笑着说:“你妈就喜欢那样吃!”这或许是我这辈子购买月饼最失误的一次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也从稚嫩幼童变成垂垂老翁。现在,故乡的明月已变得遥不可及,城市的中秋,月亮在哪里?到处是摩天大楼,一栋挨着一栋,遮天蔽日,连风都吹不过。满目是五彩迷离的灯光,巨屏广告,光影夺目,靓丽缤纷。车流滚滚中,我们脚步匆匆,无暇抬头仰望天空,寻找那轮被古今诗人们赞美过的月亮。
马上就是癸卯中秋,这次,我一定带着小孙子,带上五仁月饼,去乡下赏月,去感受村头赏月恬淡的诗意、宁静的心境。让孩子们体验回归大自然的快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要让他们静静地躺卧在草地上,或漫步在乡间小道上,尽情地沐浴在月色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听虫鸣蛙鼓,看群山静穆。在仰望月亮的过程中,我要把老人当年讲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吴刚伐桂的故事,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古诗词讲、读给他们听,让他们感受中华五千年的优美赏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