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领跑者” ——记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田科 2023年07月10日  

田科。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医疗救治中,他想方设法、竭尽全力,用高超的技术完成了多例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用自己的医者仁心,与患者共同创造了无数个生命奇迹。

  学科建设上,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医学高峰,多次开创全市乃至全省先河的前沿技术,推进了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疫情一线,他勇挑重担、冲锋向前,带领团队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书写了“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

  他就是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田科。

  锐意进取,开拓奉献攀登学科高峰

  采访当天,田科正在和科室几名年轻医师讨论一位患者的病情,当听到患者经过几天的抗感染治疗后依旧见效不大时,他随即提出自己的方案:结合患者临床表现、高危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前一阶段治疗情况,考虑真菌感染可能性大,尽快查找致病微生物,并提出合理诊断、合理治疗。他要求下级医师要不断提高临床诊治思维能力,从局部到全身、从生理到心理、从个人到家庭,利用患者及周边社会关系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这样的场景,在科室内每日可见。

  1986年,田科从衡阳医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南华医院工作,此后的日子里,他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多项技术走在全市前列,除了在外地出差,他每日穿梭在病房和科室,至今已工作37年。从当初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到如今的呼吸内科资深专家,不忘初心、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思想一直在他血液中流淌。

  据悉,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湖南省最早成立的呼吸内科之一,由省内知名医学专家余仁凤教授创建。该科室技术力量雄厚,是湘南地区最早开展支气管镜检查、胸腔镜检查、各类肺活检、胸膜活检、全肺灌洗术、气道支架置入等技术的科室。科室内多位医生先后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多家国内著名医院进修学习。

  多年来,该科室一直紧跟国内外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实施各种特色鲜明的新医疗技术项目,为患者减轻病痛提供全方位服务,先后开展了经支气管镜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肺脓肿经皮置管引流、脓胸溶纤治疗、全肺灌洗术、介入方法治疗巨大肺大泡,利用微波、等离子刀、冷冻治疗技术等进行气管肿瘤支气管镜下切除、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所致的良性气道狭窄、气管和支气管金属支架置入术等各种技术。尤其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等领域,处于学科前沿水平。据悉,省内第一例经支气管镜下气管肿瘤切除同步Y型气管支气管金属支架置入术也是由田科主持完成。

  其实,早在1990年,该科室就在省内率先开展了CT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术,20多年前就已经安全完成多例小于1厘米肺内小结节的穿刺活检,其中最小的病灶4毫米左右,全都成功取到良好的病理标本,明确诊断。据悉,经皮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是有效、微创的诊断方法,虽然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中央型支气管肺癌(腔内型)的敏感性达92%—96%,但对肺部周围性病灶敏感性仅为14%—63%!尤其是对支气管镜检查阴性的,尽管可透过支气管肺活检弥补不足,但仍有较多的周围性病变不能作出明确诊断。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为临床上发现肺内小结节、良性肿瘤、小肉芽等患者提供了明确诊断的绝佳途径,避免了常规活检中需要开胸切肺等大创伤、高侵犯性的手术方法。

  “看似简单的操作,既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又要求医生拥有熟练的手法与丰富的经验。”田科介绍道,相比于用电磁波引导定位,这种“原始”手段为被诊断出肺部周围型肿块、肺部感染而痰检、支气管镜检查为阴性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精准治疗,节省了一大笔费用。田科对于临床专业技术要求严苛,甚至要尽善尽美,这也是他多年来的诊疗习惯。他坦言,技术的百炼成钢、精益求精,绝非“炫技”,而是真心想让家乡人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一流的技术。

  近年来,在田科的带领下,该科室已成为一支团结、务实、进取、勤奋的学术团队,目前能规范诊治呼吸系统各种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呼吸衰竭、支气管哮喘、胸部良恶性肿瘤及肉芽肿性肺疾病、胸膜疾病、睡眠呼吸疾病、肺血管疾病、肺间质性肺病、尘肺、某些纵隔疾病等。

  攻坚克难,精湛技术护航“畅快呼吸”

  2017年12月中旬,常宁一名大咯血患者被紧急转诊至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入院时患者不停地大口咯血,检查发现其左肺无呼吸音,而当地医院CT片显示双肺多处出血,气管、双肺支气管通畅。病情危急,南华医院血管介入科紧急开展了支气管动脉造影术检查,诊断为双肺血管畸形并大出血。他们立即进行多根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手术非常成功,咯血终于停止。可患者呼吸更加困难,经动脉血气检查,诊断为重度I型呼吸衰竭,考虑血凝块堵塞大气道,随时有发生窒息死亡的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田科带领的团队立即在严密监护、高流量氧气治疗、呼吸机准备的情况下,给患者气管插管,从插管中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在气管、右主支气管内吸出大量血性粘稠液体后,发现患者左主支气管被完全堵塞,证实了术前诊断。

  “一块巨大血栓牢牢堵住左主支气管,这种血栓由大量纤维蛋白、血细胞、血小板组成,像口香糖一样死死地粘在那儿,不知道这块血栓到底有多长,更不知道被堵的远端支气管内是否还有血管瘤的存在。病情危重,无法进一步检查确认,常规使用活检钳或异物钳无法取出血栓,疏通气道;如果使用冷冻法取血栓,或会导致患者支气管内可能存在的畸形血管再次撕裂,引起大出血而死亡。”谈及当时的纠结与惊险,田科仍历历在目。

  时间紧迫,患者的呼吸越发艰难,在田科现场指挥下,科室医护人员巧妙地将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内溶栓治疗的方法应用到气道血栓治疗,一边呼吸机治疗,一边镜下溶栓。经过一小时苦战,终于打通了患者左肺所有大气道,顺利完成任务,使得患者转危为安。

  这次被称为高难度、高风险抢救病例的成功,让田科带领的团队又一次收获了业内的交口称赞。这只是田科率领团队开展急危重症抢救的一次缩影,而这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却是常有的事。面对病情复杂的患者,他总是不怕困难,用精湛的技术护航患者的生命通道。他时常和年轻医生说:“要把书本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坚守“疫”线,践行责任诠释使命担当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田科毫不犹豫地请缨。“防控疫情,我先上!我是党员,是主任,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主力军,有丰富的经验!”田科交上请战书,主动请求到疫情的第一线。

  疫情一线,田科既是省、市、院三级呼吸科专家,参与全省、市、院三级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会诊,又担任南华医院抗击疫情专家组组长,领军挂帅。整整一个月,田科院内院外同时奋战,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六小时。困了,就在办公室里戴着口罩眯一下,接着便抖擞精神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饿了,就泡一碗方便面将就填肚子,就连除夕的团圆饭,都是在医院的会议室解决的。

  此后,省卫生健康委抽调医疗救治组前往邵阳支援,田科再次义无反顾奔赴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穿梭忙碌于病房间、病床前,手挽手、肩并肩,与当地医务人员共同战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去年12月,疫情防控“新十二条”出台,田科提前做好了全面的预案和充分的物资准备,并在全院进行呼吸病急救知识的培训和宣教。面对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急剧增多,他带领团队坚守一线,最多的一天收治了170人,为保障科室正常运转,他们开启了连轴转模式,轻症不下火线,症状严重的休息一天,稍微缓解又回到医院。

  田科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在自己感染新冠后也只是口服感冒药就接着继续工作。为了保证科室平稳运行,一周内上了2个24小时班,在科室晨交班时晕厥在办公室。即使这样,在清醒以后,他稍作休息又继续工作在一线。田科告诉记者,当时,护士长伍思娜以科室为家,虽然自己连续发烧,家中年幼的孩子也发着烧,但她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回忆起这些,田科潸然泪下,他说:“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我们科室全员在风险面前勇于担当,让我感受到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在采访中,田科反复强调,荣誉不是个人的,是团队奋斗进取而来,今后,他们也将踔厉奋发,做好患者呼吸健康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