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盛山是衡南县车江街道龙山村小河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在衡南县政协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重新拾起了养蜂这份手艺活。如今5年过去了,通过养蜂他已经在2016年顺利脱贫,并成了当地知名的养蜂能手、脱贫示范户。
“今天的好日子,与县政协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分不开。”何盛山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带领下,村里还发展了土枇杷种植产业,他也加入其中。
龙山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72人,属于省级贫困村。要摘掉贫困帽,发展产业是关键。龙山村耕地面积少,山地面积广阔,其中70%为紫色页岩地,生态脆弱。学名“粗糠树”的土枇杷树根系发达,耐贫瘠,耐干旱,是改造紫色页岩地的理想树种。为破解紫色页岩地造林难、增收难等现实问题,衡南县政协积极探索调研、论证研究,形成了《关于“利用紫色页岩地发展土枇杷特色产业”的调研报告》。为加大土枇杷产业保障力度,县政协投入专项资金36万元,并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由县政协主席梁国雄带队,协调落实紫色页岩改造和绿色长廊计划等项目建设资金扶持。
同时,县政协在协调管理、技术指导、宣传动员等方面积极参与,为村民促发展、谋福利: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中选派专人专项负责土枇杷产业相关事项;县政协领导深入基层,多次组织召开党员组长会、村民代表大会、屋场恳谈会,宣传土枇杷种植的优势,动员村民参与;县政协委员、县林业局副局长廖清生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龙山村走出了一条融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土枇杷产业化发展路径,找到了解锁紫色页岩地脱贫致富的密码。目前,该村已发展土枇杷种植400余亩,按照近、中、远期规划,今年村合作社还将增加种植面积600亩。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创造就业岗位、集体分红等方式,直接帮扶贫困户增收。待苗木挂果后,贫困户每年可享受40%的固定收益分红,不低于1.5万元/户。同时,还可结合养蜂、乡村旅游等开发综合性现代化农业,制造更大辐射效应,切实帮助村民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