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华社上海8月2日电  中科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意味着中国实现了合成生物学的里程碑式突破。北京时间8月2日,该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历经4年,通过15轮染色体融合,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采用工程化精准设计方法,成功将天然酿酒酵母单倍体细胞的16条染色体融合为1条,染色体“16合1”后的酿酒酵母菌株被命名为SY14。

  经鉴定,染色体三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除通过减数分裂有性繁殖后代减少外,SY14酵母表现出与野生型几乎相同的转录组和表型谱。从而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时空表达的传统观念。

  此外,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的“诞生”,突破了人们对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界限的传统认知。

  生物学教科书中将自然界存在的生命体分为具有被核膜包裹染色体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和染色体裸露无核膜包裹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通常含有多条线型结构的染色体,而原核生物通常含有一条环型结构的染色体。

  专家表示,该成果表明,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简约,甚至可以人工“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覃重军表示,该研究对于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酿酒酵母三分之一基因与人类基因同源。人类的过早衰老与染色体的端粒长度直接相关,端粒的缩短还与许多疾病相关。与天然酵母的32个端粒相比,SY14酵母的单条线型染色体仅有2个端粒,为研究人类端粒功能及细胞衰老提供了很好的模型。

  自然科研机构中国区总监保罗·埃文斯表示,这些酵母菌株也可成为研究染色体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强大资源,包括染色体的复制、重组和分离等,这些都是生物学领域长期以来十分重要的主题。

  >>相关链接

  酿酒酵母是研究染色体异常的重要模型,其1/3基因与具有23对染色体的人类基因同源。线型染色体末端有一个重要的保护结构——端粒。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的长度逐渐缩短,当端粒变得不能再短时,细胞就会死亡。人类的过早衰老与染色体的端粒长度直接相关。此外,端粒的缩短还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基因突变、肿瘤形成等。与天然酵母的32个端粒相比,覃重军研究团队人工创造的单条线型染色体仅有2个端粒,为研究人类端粒功能及细胞衰老、检验药物功能,提供了很好的模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大力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世界首例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诞生”
我陆军数字化部队 初具全域作战能力
对制售侵权假冒商品全链条打击
清算公告
清算公告
不动产权证书遗失补发声明
不动产权证书遗失补发声明
不动产权证书遗失补发声明
公 告
公司合并公告
减资公告
下列证件 声明作废
衡阳日报版面七A07 2018-08-03 2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