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双玉(左二)在新修的进村公路上与群众交流。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小青 实习生 陈俞帆
“这条路拉通后,村里再没出过一起交通事故,年底再铺上沥青就更好了。”村民旷细昌的一句话,道出了衡东县石湾镇上桥村3.2公里进村公路带来的深刻改变。
村口这条新修的公路,是一条改变村庄命运的路,背后是衡阳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刘双玉为乡村振兴“铺路”的执着身影。
修通“民心路”
劈开发展“拦路虎”
2021年11月前,上桥村的进村道路狭窄崎岖,交通事故频发,不仅威胁村民安全,更阻碍农产品外销,成为乡村发展的“拦路虎”。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衡阳市人大代表,刘双玉将修路列为头等大事。资金短缺、用地纠纷……面对重重阻碍,刘双玉的“土办法”是走遍每家每户,一个笔记本记满群众诉求,一部手机打遍相关部门电话。施工期间,刘双玉坚守现场,最终推动路基工程全面完工。
“年底前完成沥青铺设,这条路终于能向乡亲们交卷了。”站在施工现场,刘双玉的鞋底沾满泥土,目光坚定。
刘双玉的视野从未局限于一条公路。在京港澳G4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机遇面前,他敏锐地捕捉到交通格局重塑的可能性。他多方奔走,为上桥村争取新增一条高架桥和一个6×5米交通涵洞,目前项目已完成立项设计。
如今走进上桥村,300余盏太阳能路灯在黄昏时次第亮起,像一串珍珠项链绕着村庄;4000米长的高标准水渠里,清水顺着混凝土槽欢快流淌,滋润着千亩稻田;老旧蓄水坝的电动闸门轻轻一按就能启闭,灌溉效率大幅提升;1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音乐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成歌。这些变化,得益于刘双玉的多方奔走。
激活“产业路”
赋能企业成长
“修路不仅要解决出行问题,更要为产业发展‘铺路’。”刘双玉深谙此理,他带领村“两委”绘制了“产业地图”,盘算着如何让交通优势变成“钱袋子”。
上桥村的鹌鹑养殖基地、湘里佬腊肉厂等涉农企业是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曾因交通不便、电力不足而发展受限。
刘双玉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全力推动全村高压线网的提质升级,将其打造成为智能化的智慧电网。这一举措不仅确保了企业稳定可靠的用电供应,还大大提升了整个村庄的用电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
如今,这些企业焕发新活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也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铺就“振兴路”
绘就乡村蓝图
从一条路的变迁到一个村的振兴,刘双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责任。
“代表履职不能等群众上门,要主动走下去,将‘民之所忧’化为‘行之所向’。”履职期间,他提交的《关于加强对农村受灾损坏水利设施维修的建议》《关于真正从实处办好农村老百姓家的建议》等,均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这些建议如同一条条“民心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乡村振兴没有终点站。”刘双玉说:“我将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引进优质的三农企业扎根农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群众的收入,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让更多群众走上幸福路、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