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彭静
“早点休息吧,今天就别写了。白天上课别打瞌睡。”
“不行不行,写不完明天老师要说我的。”
几乎每个上学日的夜晚,在王女士家都会有这样的争执,这令她头疼不已。王女士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五年级,但孩子的作业却是不少,常常晚上九点多了还写不完。“等到写完了孩子头脑也处在活跃期,她一下子又睡不着,导致她现在睡眠时间严重不够。不让她写吧,她怕被老师批评,让她写吧,白天她又没一点精神。”王女士感到一阵为难。
而有这样苦恼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据《2019年青少年儿童睡眠白皮书》,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评分均值分只有67.14,整体普遍缺乏睡眠,有62.9%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长期睡眠不足往往也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该调查显示,随着孩子睡眠减少,学习效果有明显下降趋势,精神面貌也会变得涣散,甚至容易产生身体疾病和不良认知情绪反应。
睡眠质量与孩子的成长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如何保证孩子拥有一个好睡眠?”这成为了学校、家长和学生都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人人共享”。在前不久召开的2024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发布会上,有关研究人员表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重视学生群体的睡眠健康问题,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孩子睡不好,为什么?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睡眠质量不佳的状况时,首先要耐心了解孩子情况并分析背后的原因,针对具体的情况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船山实验中学的心理老师左苏捷说,确实会有一些孩子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说自己失眠,就实际反馈来看,课业压力、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不良的睡眠习惯等因素是影响他们睡眠的重要因素。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凤英博士表示:“因为睡眠质量差前来就诊的青少年儿童并不少,根据不同的症状,我们会有不同的治疗手段。失眠就诊的青少年儿童患者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抑郁的情绪,一些严重的患者甚至会有自杀的倾向。仔细诊断会发现有时候孩子失眠的原因并不在自身。”
在近日接诊的患者中,14岁的星星(化名)就给张凤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了解,这个孩子的父亲脾气较为暴躁,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比较简单粗暴,孩子在学校也有被欺负的情况,星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整夜睡不着,完全不与人交流,甚至出现割腕等情况。来院就诊后,张凤英通过潜意识卡牌等方式打开了孩子的心扉,并与孩子家长进行了沟通,要求家长必须做出改变,经过两次治疗,星星的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轨。
孩子睡不好,怎么办?
“如果是偶尔一两次睡不好就不要太过焦虑,有时候失眠本身危害没那么大,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危害会更大。”左苏捷说,对于偶尔的、轻微的睡眠问题,她们首先会和孩子一起分析背后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其次,她们会建议孩子们调节生物钟,白天投入高效的学习,并开展适当的运动,晚上培养良好的入睡习惯,不要在睡前太兴奋;同时,她们会教孩子做一些放松训练,比如:呼吸放松、想象放松等;另外,学校也会通过选修课和心理广播的方式科普睡眠的目的、拥有好睡眠的方法等知识。
“当然如果已经出现长期的严重的失眠问题,我们也会及时建议家长带孩子尽早就医,谨遵医嘱进行科学的治疗。”左苏捷认真地说道。
“一般孩子出现长期的睡得晚醒得早、睡眠中途惊醒、嗜睡等情况家长就需引起重视,若伴随着焦虑、易怒、不爱与人交流、经常会哭、出现幻觉妄想等情况,就应当马上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就诊。”张凤英说,有些睡眠问题背后是生理问题,有些是心理问题,但孩子长期有睡眠问题是十分不利于成长的,专业医务人员及时干预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善情况。
“对前来就诊的青少年儿童,我们睡眠医学中心根据情况,一般也会尽量不用药物,我们往往会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来纠正孩子们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行为。”张凤英说,在治疗过程中专业医生的干预、患者的信心行动、家庭的疏导陪伴都很重要。
健康睡眠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维系健康睡眠往往需要多方的努力。孩子应该对睡眠有充分的认识,重视自己的睡眠状况,到时间自觉上床睡觉;学校应该按照有关部门规定,根据学段适量布置作业,保障孩子们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家长应该要树立榜样,并对孩子进行有效监督,和孩子一起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同群体应当各司其职,共同守护青少年儿童的睡眠质量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