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笔者的谈诗系列,每篇只讲诗词的一种写法。这是为着叙说的方便,事实上,诗词作品,特别是精品力作,其手法、特色往往非只一端,故笔者为之前说后说、一说再说,以便各位作立体、综合的欣赏,则获益尤丰。
比如杜甫的《绝句》,我们在《白描的艺术》篇里谈到它首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描手法,又在《诗与联想》篇里谈到它后两句联想的运用(“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时间联想与“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联想)。
杜甫的《月夜》,《对写之笔》篇谈到它的对写之美,而《诗与想象》篇则又探究其对写之美乃是基于其想象之美。
杜甫的《登岳阳楼》,既在《诗与联想》篇中谈了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推己及人、嗟亲忧国的联想,又在《意境览胜》篇中分析此诗沉郁苍茫的意境,恰是来源于诗人联想中那忧国忧民的襟怀。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质朴的白描之美,又有率真的直抒之美。
杜牧的《赠别》,首二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具有比拟之美,而后二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又有衬托之美。
金昌绪的《春怨》既有“打起黄莺儿”的细节之美,又有层次重叠、抽蕉剥笋的结构之美,还有构思上的倒叙之美。
刘方平的《月夜》,“今夜偏知天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既有真切联想之美,又有动人细节之美。
刘攽的《新晴》,既有“南风旧相识”的拟人之美,又有(南风)“偷开门户又翻书”的诗趣之美。
石愗的《绝句》,既有“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毬满路旁”的通感之美,又有“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的比拟之美。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皆具比喻兼夸张之美。
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朱元璋的“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咏燕子矶》)皆有比喻兼“夸小”之美。
李商隐的《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上句写六军马嵬兵变,下句回头写长生殿李杨私语,便具倒叙之美。作品思想内容上,“同驻马”与“笑牵牛”又有强烈对比之美,尾联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又有用典之美。
至于刘禹锡的《乌衣巷》,第一,诗篇主旨本道盛衰兴亡之事,却通篇无“兴亡”之字,而借“野草花”“夕阳斜”“堂前燕”写之,是为借写之美;第二,由此而有全篇构思之美;第三,诗篇由乌衣巷昔日之繁华写到今日之衰败,过去栖息于豪门大宅的燕子今日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为双重对比之美;第四,这一对比,又是源于“堂前燕”前冠以“旧时”二字,因而有今昔联想之美;第五,诗篇以小小燕子作为乌衣巷、亦即六朝盛衰的见证者,又是细节运用之美……
笔者的《教坛三章·备课》,首句“长年伏案每成痴”乃直抒胸臆之笔,次句“三唱雄鸡寝未迟”则借雄鸡三唱来衬托废寝忘食的“痴”劲。三四句“馅饼不餐人嚼唾,艨艟善假水推移”引焦裕禄的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与朱熹《观书有感》的诗句,表明备课不能照抄参考资料、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兼有比喻、用典两种笔法。五六句“学臻化境缘穷境,教到生时是熟时”具有一种求学、施教的理趣,以及“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意境。作为律诗,颔颈两联还须有工整的对仗。第七句“但得犊牛添虎翼”,把青少年学子比作牛犊、小虎,又是一种亲昵的比拟。末句“何妨鬓发雪凝丝”,则再一次以满头银丝来作忠诚教育事业精神的衬托……
由此可见,一首好的诗词,往往是作者综合素质、多种笔法的体现。读者如能作立体、综合的品读,则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