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了解详情。

脆蜜桃基地。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 珂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志伟
初秋时节,常宁市水口山镇舂陵村里,200多亩脆蜜桃长势喜人。
走进脆蜜桃种植基地,一棵棵桃树枝繁叶茂,绿叶掩映处,青红相间的果实压弯了树梢,淡淡的香甜味弥漫在桃园间,让人垂涎欲滴。桃树下,果农们正有序地修剪树枝、除草松土,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见到记者来,脱贫户杨晓贵放下手中的锄头,唠起了家常。“我们家一共承包管理了100棵桃树,苗子、肥料和技术都由农业公司免费提供,我们只要出点力,把桃树打理好就行,一年大概能赚4万元左右。在‘家门口’既能就业又能增收,比起坐屋里耍要强多哒。”
杨晓贵简单的两句话,道出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心声。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行政村无钱办事,导致不少村级党组织 “有心无力”。破“茧”刻不容缓!
村民的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进行良性捆绑呢?经过反复考量,舂陵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闽想出一个“妙招”——将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用联农、带农、富农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对接到户。
山坡上,张闽一边手脚麻利地锄草,一边向记者介绍,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提出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产业,想要流转一片荒山种植脆蜜桃,可许多群众不理解:没资金、缺技术,更怕桃子种出来打不开市场……
了解到村民的顾虑,张闽和村“两委”对症下药:一边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成立由6名党员组成的产业发展党小组,负责上门协调矛盾、问需解难,召开村民大会答疑解惑;一边以招商引资的形式,积极引进一批夯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农业项目。
对村民反映集中的疑点难点问题,驻村工作队一一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我们以每亩50棵桃树为一个承包单元交由村民管理,然后再由公司按高于种植成本15%的价格回购村民的农产品。”张闽掰着手指头和村民反复算账:“一棵桃树的生产成本大约为35元/年,高于生产成本15%的收购价是5.25元/斤,按产果90斤/棵树计算,管理100棵树一年的务工纯收入就是4.7万元,是不是比出门打工要赚得多?”
在驻村工作队和产业发展党小组的动员下,村民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尤其看到有多位党员站出来示范带动,一些思想活络的村民率先吃起了“螃蟹”,主动报名要求流转土地、承包管理,局面一下子被打开了。
2021年,驻村工作队成功引进湖南良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与村合作社共同开发“舂陵村脆蜜桃种植基地及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两年来,该公司累计在舂陵村投入资金97万余元,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37个,为当地村民增加务工收入21.5万元∕年。
趁热打铁。2022年,驻村工作队又以该项目申报“湖南省2022年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获得衔接资金60万元,入股盘活了洲洋榨油乡村车间,年出油量达2万斤以上,年产值逾千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入股和茂园农庄,年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以上。
今年8月中旬,舂陵村又建成库容达15万吨的脆蜜桃加工冷库。该冷库可提升冷藏水果鲜度,延长水果售卖周期,实现水果错时、错季销售,形成种植、包装加工、冷藏、仓储、运输、销售的现代化农产品产业链。
“乡村振兴靠国家无限投入不现实。要想往前走,就应该多筹少要、不等不靠,通过市场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张闽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驻村工作队已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04万元,落实项目资金6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造纯收入15万余元。
随着产业步入正轨,舂陵村“党小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日渐成熟。对于未来,张闽目标十分明确,将优化农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布局,打造以芝麻油、桃酒、桃干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副食品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打造集田园康养、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更好地实现“游客走进来、农产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