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亭子镇长安村油茶丰收,村民正在采摘茶籽。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雄飞
8月22日,虽然烈日炎炎,但在祁东县蒋家桥镇龙兴村的休闲文化广场上,依然游人众多、欢声笑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雷响明告诉记者,依托荷花观赏基地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来村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光是门票收入就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
近年来,祁东县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固本之策,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队伍建设、精准实施项目、拓宽发展途径、盘活闲置资产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不同类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县农村集体资产已突破10亿元,集体经营性总收入年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
支部引领 产业富民“活力迸发”
8月21日上午,在河洲镇市门村的水果基地里,果农头戴草帽,为果林除草、施肥、修枝剪叶。“在这里务工不但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而且一年能挣4万余元,比在外面还挣得多些。”正在除草的周东来说。
2020年以来,该村成功引进湖南中龙生态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山岭荒地陆续开辟出了黄金奈李、脆皮金桔、鹰嘴桃等优质果园。
“水果基地每年可为村里解决剩余劳动力80余人,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村党总支书记雷仕刚告诉记者,“2024年进入丰产期后,1200亩果林产量将达到125万公斤,总产值1000万元,将为村集体创收100万元。”
石亭子镇长安村是祁东县唯一一个省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2022年,村集体收入110万元,2023年有望达到13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邹伍松亮出的数据不可谓不亮眼。
长安村的特色产业是油茶、鱼苗养殖孵化。从2012年起,该村在发展壮大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将全村所有农田全部流转到村里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整村土地入股分红管理。合作社在村委会的统一指挥下,实行“统一流转、统一开发、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分红”的“五统一”模式。“村集体占有股份增加了收入,村民既有土地流转租金、分红,还可以到基地打工挣钱,实现了多赢。”邹伍松称。
乡村振兴,强村富民,关键在于找到土里刨“金”的人,在于强而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这些年,祁东县各村级基层党组织使出浑身解数,或整理废弃坑塘搞种植养殖,或包发流转土地,或组建合作社、农业公司,或发展农村电商……村集体发展强村富民产业的活力得到彻底释放,“跟着支部有奔头”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政策扶持 集体经济“乘势而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020年,祁东县利用村“两委”换届之机,全面推行村“两委”干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把基层有本事、会干事、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选派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岗位上。
该县成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级干部联系乡镇、县直部门结对帮扶村(社区)联系帮扶机制;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行动计划》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责任清单考核评分细则》,既从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又用好考核“指挥棒”,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和镇街领导班子考核的硬指标。
2019-2022年,祁东县投入资金2700余万元,对58个行政村实施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纯收入165万元左右。同时,全县各金融机构对35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贷款授信,金额达78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发展资金短缺瓶颈。
祁东县每年还不定期举办村干部培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课堂教、现场学等多种培训方式,进一步开拓村级干部发展思维,增长引领村民增收致富、振兴乡村的本领。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该县在长安村召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场会,组织全县365个村、社区支部书记现场参观该村集体油茶基地,学习“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管理模式,让各个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和协作发展。
看到长安村、龙兴村等示范村的良好态势和前景,其他各镇、村信心更足,抢抓机遇,想方设法积极发展本村特色产品,盘活本村资源,拓宽增收路子。如今,全县所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1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因地制宜 特色经济“百花齐放”
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各村“两委”立足自身资源,根据村情、民情确定发展路子,强村富民产业在全县遍地开花。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