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净整洁的青山街道。

路牌。

小巷内的健身设施。
■文/图 衡阳日报见习记者 王 慧
报安园,相传是小西门一带更夫集居的地方,更夫巡更守夜,声报平安,故名报安园。后来,报安园改为红旗路七巷,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现在是居民住宅区。据相关书籍记载,它起于青山街,止于向群路,距小西门仅一箭之遥。 如今已找不到关于报安园的任何标志,唯有青山街、向群路这两个路牌静静伫立于此。
本土文史专家萧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对报安园相关情况知道的并不多,印象中就是更夫居住的地方,而更夫在当时社会地位低下。
打更,是古代巡夜报时的职业。古时没有钟表,夜晚全靠打更人报时。更夫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拿锣,一人拿梆,边走边敲,锣梆交替,并吆喝着一些话语,如“平安无事”“关门关窗,防偷防盗”等等。
为何报安园是更夫聚集地?记者根据相关史料推测可能是和小西门城门离得近有关。
小西门,作为衡州古城七座城门之一,位于青山街道现环城北路北口,原为衡阳古城西北门,不是正门,故称小西门,为南宋末年修建。而在古时,更夫除了打更报时,还有一种功能就是辅助巡守城池安全。兴许当时的官府觉得把更夫安置在此,可与城门卫兵呼应,更好地应变突发情况。
“如果能找到打更人的后人就好了。”记者带着这个诉求走进了青山街。根据《衡阳地名文化》记载,青山街因昔日建有青山庙而得名,名青山庙街。这里曾为衡阳城区通往西渡及邵阳方向的主要通道,是衡阳老城区一条繁华街道。1986年以后,因衡阳市进行旧城区改造以及修建衡湘公路大桥配套的船山路,老青山街已不复存在。
“我小时候也听长辈说过打更的事!想不到现在年轻人也感兴趣。”今年62岁的肖大伯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旧时,很多农村乡镇也是有打更的。他前几年因为要照顾孙子才搬到这里,只听说过做更夫非常辛苦,他们每天需要雷打不动地按时工作,还要提着一系列装备:马灯、铜锣、梆子等,不仅全年无休,还得熬夜。
这时,小巷里一位正在择菜的白发老奶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老奶奶姓吴,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吴奶奶说,因为以前房屋都是土木结构,住房和店铺都挨得很近,每家每户用的都是蜡烛,一旦遇到险情,有了更夫就可以提前报警,还可以吓一吓小偷。“更夫每晚敲锣报时,虽然吵,但大家会睡得踏实。”至于更夫具体什么时候消失的,消失后去了哪里,吴奶奶说不清楚。
打更这一职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实还存在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社会环境明显改善以后,打更人这个职业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如今的青山街干净整洁,两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人们或坐在店门口聊天或围在一起有说有笑……沿着笔直的小道继续往前走,蓝白相间的青山街道派出所映入眼帘。如今打更人消失了,但维护辖区治安的人并未消失。
时代变迁,岁月流逝。老地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区分,还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是记录着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投射着老衡阳的过往变化和历史烟云,悄然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