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常宁再生稻喜获丰收 2023年08月18日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瑞华  通讯员  陈  瑶

  “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今年我种了再生稻130亩。预计每亩一季产量650公斤左右,总产谷可达80多吨,年收入20多万元。”近日,常宁市洋泉镇杉树村种粮大户王柏成信心满满地介绍。

  旷野里,连片金黄色的稻谷长势喜人,收割机正在驰骋,卷起层层稻穗。杉树村地势平坦,光照和水源充足,适合水稻“一种两收”。今年,在常宁市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王柏成因地制宜种了130亩再生稻,经过100多天精心培育,迎来了第一次丰收。他高兴地说:“感谢科技特派员为我们筛选了好种子,还来到乡间田里指导,对我们生产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真的省心、省力、省时,这下种田信心足了、收益也高了。”

  近年来,常宁市持续强化农业科技服务,选派90余名科技特派员,按照“点对点”模式,服务全市90余个粮食、果蔬、茶叶、油茶种植和畜禽水产品养殖等方面的产业大户,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该市要求科技特派员每月下乡技术指导不少于3次,为农民产业丰收传经送宝,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正在杉树村指导再生稻收割的常宁市老科协农业分会会长刘懿鉴介绍:“推广这个品种是因为它的生育期比以前的要短,耐肥能力比它们要强,米质更好。浓香型再生稻的栽培,种一次收两次,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他告诉记者,再生稻易于管理,“一种两收”,售价比一般稻谷高。

  现在,为助力农户科学收割和后续田间管理,常宁市科技特派员正顶着烈日,深入田间勘察稻谷长势、预估产量,分析田间情况,指导农户统一高度、均匀收割,及时整理田间收割后的稻草,为第二季再生稻生长营造有利条件。据预计,每亩再生稻可继续产出稻谷15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