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区龙池村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秀美的有利条件,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村民们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走上“致富路”—— 茶旅融合,山居村落火“出圈” 2023年08月14日  

市民体验采茶。

露营基地成为一些市民的度假首选。

垄垄茶树泛起满山茶香。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   珂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吟吟

  8月1日,南岳区寿岳乡龙池村石山茶场,垄垄茶树蜿蜒向远方,微风拂过,泛起满山幽幽茶香。数名茶农穿梭于茶丛中,一边哼着山歌,一边双手娴熟地在茶树上飞舞,采下一片片碧绿的鲜叶。

  “这是夏茶,从立夏开始采摘,会持续到10月。现在已经是第二轮采摘,一人一天可采15公斤左右。”茶农阳陈祥一边介绍,一边手脚不停地将大伙采集的鲜叶装入货车,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襟。

  同一时间,山下制茶厂里,工人们正忙着炒制夏茶,晒青、摇青、揉捻、发酵、烘干、提香……一道道工序繁而不乱。

  “几年前村里旅游尚未开发,我们的茶叶虽好,却卖不上一个好价钱。”石山茶场负责人尹清明告诉记者,现在通过采摘体验、农家乐等服务,往来游客多了,也带动了自家的茶叶销售,去年销售额超过了1100万元。

  “来,品一品今年的南岳云雾茶。”正聊着,驻村书记王杰端上一杯新沏的茶。茶汤清澈,香气悠扬,让人忍不住点头称赞:好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杰笑着告诉记者,优质的产业资源是发展茶旅的第一“法宝”。有着“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特殊气候与“智慧茶园”的双重加持,目前,全村茶旅产业已具雏形,每年来休闲和避暑的游客有好几十万,茶产业年产值去年突破了1300万元。“这不算什么,还有更舒适的茶旅体验呢,走,去瞧瞧!”

  在王杰的带领下,记者沿着错落有致的青灰石阶穿越竹林,一座名为“楠兮山房”的石房映入眼帘。院中,亭台轩榭与茂林修竹相映成趣。拾阶而下,一间禅修房隐逸林中,仿佛遗世独立,静雅到极致。

  “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法宝’——茶文化,它是发展茶旅的灵魂。”通过介绍记者了解到,“楠兮山房”原本只是一栋荒废的单层石头房子,环境古朴清幽,村里将其修葺扩建后,打造成集饮茶品茗、园林欣赏、休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景点。来到这里,许多游客喜欢先进入禅房打坐冥想,而后再品鉴一番南岳云雾茶的醇香。

  今年,“楠兮山房”运营方自主举办了7场文化活动,活动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浏览量破百万;先后接待团建活动12场次,接待散客数万人,有力推动了龙池村的乡村旅游。

  同样依茶山而建的,还有坐落于山顶的龙池村茶山生态露营基地,它是王杰心心念念的第三个“法宝”。 

  “晨观日出晚赏霞,闲看云海舞山腰。”用这句话形容露营基地最贴切不过。这里茶园连绵,重峦叠翠,12顶普通帐篷和3顶星空帐篷错落有致地散布在茶山峰顶,游客白天可以在无边泳池嬉水,夜晚可以在星空下享受野餐小酌。

  “自7月16日试营业以来,基地入住约300人次,打卡游客1000余人,今年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王杰告诉记者,项目一推出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如今已成为南岳乡村旅游一张亮丽的名片。

  如果说茶产业是基石、文化是灵魂内涵、旅游产业是主导,那么茶旅融合便是将三者有机统一的纽带和桥梁。

  王杰告诉记者,近年来,龙池村将茶文化、体验、观光、民宿等巧妙融合在一起,通过举办一系列文旅活动,推动“茶旅文农康”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效益,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零到50万元的华丽转变。2022年,该村开始举办“我在寿岳有亩茶”认领活动,增强消费者的参与互动和情感链接,大大提升了茶旅融合的综合效益。截至目前,茶园认领面积已达310余亩,累计帮助茶农实现销售额250余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茶旅饭”、端上“金饭碗”,龙池村实现了从“风景路”到“致富路”的转变。我们也期待更多乡村解锁各种旅游“新玩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