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两条水渠修好后,附近杨池水库和城坪冲水库的水就能顺利入村。届时,将惠及全村8个组600余亩农田。”村党总支书记王炳生开心地说。
“衡阳县域内有很多这种年久失修、灌溉不畅的老旧水渠,老百姓称之为‘中梗阻’。” 衡阳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今年起,县里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梗阻’项目三年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分批次对这些老旧水渠进行修复疏浚,让其重新恢复灌溉功能,在抗旱保灌促生产中发挥作用。
今年,衡阳县已投入566万元对洪市、大安等9个乡镇14条老旧水渠进行修复。届时,将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3000余亩。
治理“标准化”
旱情汛情“全掌控”
锁子塘水库坐落于台源镇长塘村,是一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小二型老旧小水库。库区基础设施陈旧,库底淤泥堆积,且水坝因年久失修,时有渗漏现象,既无法满足旱季周边灌溉用水之需,又担心雨季水库有决堤之险。经过2021年实施水库“标准化”建设,如今,这里风光优美、库水清澈,一群群白鹭在库区内迎风起舞,悠然于山水之间。
近几年,衡阳县对该水库进行防渗加固、清淤扩容增蓄,又对坝顶路面油化,库区四周绿化,并同时在坝上增设标识标牌,安装护栏、路灯雨水情监测系统,让这座老旧水库焕发“第二春”。
长塘村党总支书记凌平原称:“水库重新修复后,库容量变大了,灌溉面积增加了,周边环境变美了,村民们农闲后都愿意到水库周边来散步了。”
从2021年起,衡阳县正式启动了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对全县217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清淤扩容增蓄、增设安全监测设施等“标准化”操作,使这些水库能更安全、更高效地帮助周边村庄应对汛情、旱情。
在水库的标准化治理过程中,该县将以往由地方乡镇各自管理辖区水库的“分散式”管理模式,改为由一家专业公司集中管理所有水库的“物业式”管理,使得全县水库的管理和维护更集中、更高效。同时,率先打造了衡阳地区首家数字化水库智能管理平台。通过这个“智慧平台”,全县所有水库的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实时接入省、市、县三级监测平台,保证无论哪个水库出现旱情、汛情、险情,智慧平台都能通过手机App第一时间“一手掌控”。
今年7月,衡阳县被评为全省“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打造“保护圈”
筑牢全县“防洪网”
打造河湖“保护圈”,让县城及其周边的水生态变得更好,居住环境变得更美,是衡阳县的又一项重要水利工作。
近年来,该县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实施了一批包括衡阳县城防洪保护圈、蒸水洪市保护区,以及牛形山水库等3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骨干工程,总投资超过11亿元,极大地提升了全县防洪防汛能力,改善了周边居住环境。
“走,吃完晚饭到河边散步去!”这是西渡镇英陂社区党总支书记万克新最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万克新家位于正在进行最美河湖治理的蒸水县城左岸防洪堤保护圈内。该保护圈涉及西渡镇英陂社区、豆陂村2个村(社区)11个组。
“没治理以前,这里垃圾杂草遍地,河边臭水四溢。每到汛期,河水就会漫上岸来淹没旁边的房屋和庄稼。”2021年,衡阳县投资2100万元,在沿河两岸新建起2.4公里防洪堤坝,修建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种植了绿化带。同时改建涵闸,对河道定期清理疏浚,对河面垃圾、浮萍进行常态化打捞。“经过一年多的治理,现在河道的行洪功能、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河里的水渐渐清了、畅了,晚上来这里散步、早上来这里健身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沿河两岸居民再也不用担心这里被淹了……”万克新一路走一路感叹“保护圈’的巨变。
据了解,衡阳县城市防洪堤建设的范围主要为蒸水、武水、演陂水县城段两岸堤防,防洪保护圈的建设分为右岸、保安、左岸、英南4个保护圈,堤防总长度21.61公里,保护面积22.71平方千米。经多年建设,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保安、左岸、英南3个保护圏17.06公里的堤防建设,仅剩右岸保护圈4.55公里未完成。
衡阳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称,右岸保护圈目前已完成前期立项,接下来将用两年时间完成项目建设。“到2025年,衡阳县城周边将筑起‘防洪’屏障,一座风景优美、河水安澜、舒适宜居的衡阳县城新发展实景将呈现在大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