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卫里华丽变身“网红”打卡地。

新风里社区居民议事亭。

青春校园网络剧《一起长大的约定》拍摄现场。

调解现场。

安居里的特色涂鸦吸引市民拍照留影。

大美珠晖。 ■段文景 摄
■策划/刘 敏 统筹/陈羽唯 唐兰荣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琪 图/见习记者 彭 静
在珠晖区苗圃街道保卫里,有一条长达2公里的文化创意街,不仅“穿”上了黄色衣裳,还打造了“铁路文化”墙绘,“踩一脚”“好下狠”这些衡阳方言和火车车头、站牌等具有时代记忆的铁路文化元素也搬到了墙上。
蓝天白云下,暖黄色屋顶的小平房,黑黝黝的沥青路面平整洁净,各种涂鸦、艺术文字把小巷装点得充满艺术气息,让这个曾经的“老、破、小”社区,华丽变身“网红”打卡地,迎来“逆生长”,焕发了第二春。
珠晖区是我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为典型的老城区。针对老旧小区多、设施落后、无物业管理导致的民情不清、社情复杂、矛盾集中等治理难题,近年来,该区因地制宜,探索社区治理小区化、小区管理物业化、物业管理法治化的“三化”模式,深入推行“里巷”工作法,有效化解老城区里多巷密治理难的问题,奋力谱写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新篇章。
A.社区治理小区化 邻里守望互帮互助
业主“刷脸”就能进门;小车进出小区可自动识别业主车牌号;客人来访,在小区门口登记……在东风街道前进里社区平安花园小区里,小区管理已经实现从开放式到智能化的转变。
谁曾想,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无物业、无人防、无物防的老旧“三无小区”。2021年,珠晖区率先在该小区导入“三化”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楼栋长挨家挨户走访排查,组织居民召开“屋场恳谈会”,围绕“小区怎么管、卫生费怎么收、岗亭值班人员怎么聘、智能安防系统怎么建”等进行协商。
“以前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出,环境卫生差,车辆停放乱,现在外面的人没有刷脸进不来,车辆摆放也比较整齐,卫生也搞得很干净,简直是焕发了新生,大家都很满意。”平安花园小区居民陈玉柱说。
前进里社区是一个老旧社区,设施老化,居住人员情况复杂,基层治理难度大。但社区积极推行“三化”治理模式,构筑党建引领,打造智慧、清廉、和谐三大元素板块,为群众办实事、为基层减负担、为治理解难题。目前,该社区通过完善道闸门禁等硬件设施,将分散的居民区连成一个可封闭管理、可一体化物业服务的“闭环”,形成社区治理小区化、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和美社区。
记者了解到,前进里社区还成立了“里巷帮帮团”。“这是我们正在打造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中的一部分。”社区党总支书记雷仪群介绍,通过与万众和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智慧管理平台,社区为辖区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老人、特殊群体安装智慧呼叫系统,并建立以社区工作成员、中心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楼栋长为主的社区“里巷帮帮团”,28名爱心群众加入。“有帮帮团就方便多了,身体不舒服可以按呼叫铃,他们就会上门帮忙。”67岁的中风偏瘫老人李荣庆指着家中安装的智慧呼叫系统说。
据悉,“里巷帮帮团”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分别成立了家政服务、环境保洁、志愿巡逻、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等7支小分队。自今年4月份成立以来,累计服务群众280余人次,走访特殊群体70多户,化解各类矛盾问题隐患10余件,打通“邻里守望最后一米”。
B.小区管理物业化 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原来这里的汽车乱停乱放,路都不好走,居民还乱扯线给电动车充电,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这些现象了。”说起冶金街道友爱里社区龙山里小区新变化,在此生活多年的刘大爷心里喜滋滋的,他原本还想换房子,现在居住环境变得好了,不再想着搬走了。
去年,街道在小区安装门禁道闸、人脸识别系统的基础上,成立了1支物业队伍,组建了1支党员先锋队伍,推选出了15名单元长,通过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本功能,共同构建老旧小区社区、居民、物业共商共建共治新机制。
穿过绿树成荫的街道,来到新风里社区的居民议事亭,这里正有居民围坐一起聊着社区的变化。
“社区有很大变化,路平坦了,环境也好了,健身器材很多,住得很开心,社区工作人员都很贴心,没有距离。”
“社区有事叫我们参加,我特别愿意去,要有主人翁意识,社区会听我们的意见。”
……
居民事,居民议。新风里社区利用现有凉亭资源,打造“开放式”居民议事亭,作为召开“恳谈会”的重要阵地,同时建立议事制度,制定议事流程,发挥“集民智、议民事、解民忧”作用,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通过居民议、居民督、居民评,群策群力共建美好生活家园。
“社区推行‘里巷’工作法以来,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治理,在社区实现了居民自治。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更加支持,也更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社区党总支书记廖林艳告诉记者,为了推进社区精准化管理,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厘米”,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按照“便于自治管理、区域相对独立”的原则,构建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里巷党支部+里巷管家”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缩短了为群众服务和接受群众监督的半径。
C.物业管理法治化 创社会治理新格局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能住在一个小区就是缘分,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遇事都要谦让……”在酃湖乡清泉山社区的调解室里,正在进行一场调解。
当天早上,辖区内居民因误占停车位引发矛盾纠纷。接到情况反映后,社区立即组织网格员、调委会成员、社区民警深入网格了解详细情况,当天下午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了矛盾调解,最终消除了误会,化开了心结,双方现场达成了和解。
清泉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宋诗妍表示,自开展“三化”治理模式以来,社区加速“法治物业”示范点小区建设,打造亮点特色、推动规范管理、充实法治力量,小区居民自治能力和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021年11月16日,全市首个物业纠纷调解室在该社区揭牌成立,引入我市第一台诉讼服务远程服务柜台,解决纠纷时可实现专人客服指导立案、线上远程参与调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截至目前,接收物业案件1700余件,成功化解1190件,化解成功率达70%,是法治物业建设的基础,也是珠晖区“三化”治理模式的重要环节。
珠晖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珠晖区大力推行‘里巷’工作法,试点先行标准化、法治化、信息化的法治物业管理,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平安和谐的文明社区。”
服务细化的小区让居民的归属感更强,智慧化的小区让居民安全感更强,专业的物业管理让居民的获得感更强,同时物业管理法治化的居民自治与居民参与,既节省了政府的财力,还能激发居民自治的主人翁精神。珠晖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召开屋场恳谈会1260次,实施民生微项目785个,解决群众诉求3326个,推动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在家门口得到解决。去年以来,共入户走访2.8万次,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5.9万余次,实现群众微心愿1.6万个,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这正是珠晖区在基层治理中开展“里巷”工作法取得的优异成绩。
记者手记
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
酒香不怕巷子深。
得益于珠晖发展的变迁和“三化”治理的成效,近日,励志青春校园网络剧《一起长大的约定》,来到珠晖区粤汉街道安居里小区、苗圃街道保卫里小区取景拍摄。这也是对珠晖区推动“三化”基层治理工作中,保留传统街巷岁月痕迹的同时,融入新时代新元素的一种肯定。
“大事共商、小事共举、难事共议”,破解“社区喊,群众看”,将情况在一线收集、矛盾在一线化解、民心在一线凝聚,珠晖区“里巷”工作法逐步探究出群众与基层干部间“隔阂”的疏通之道。在今年第六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珠晖区报送的《推行“里巷”工作法,破解老旧城区治理难题》案例脱颖而出,作为衡阳市唯一入选案例,成为全国30个最佳案例之一,成为珠晖推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