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静(右)在田间忙活。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小青
个人档案:王静,衡南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衡南县金武农机农技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履职感言:农村天地广阔,我要做大做强农业,带领更多老百姓致富。
“现在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天天泡在田里。”近日,在衡南县车江街道铁市村田间,回荡着阵阵机器轰鸣声,王静娴熟地驾驶插秧机来回穿梭。
这个身形单薄、皮肤黝黑的女子就是衡南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衡南县金武农机农技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静出生于1977年,之前一直在广东务工,且有着不错的收入。有一年,她回家过年,发现村里年轻人都出门务工,部分田地闲置无人管理。
“必须勤劳肯干、对农村有情怀的人才会留下来。”她思考一番,决定留下来,盘活这些田地。
“农活看起来容易,干起来难。”王静说,尤其作为一名女子,干起农活就更加吃亏。
那会,村里没什么年轻人,请不到人耕田,她就大胆地摸索耕田机;稻谷运输成本高,她就考取货车驾照,自己运输。
在她看来,只要自己想办法,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
她就是这样边走边碰壁边解决,成了一个十八般武艺都会的种粮女能手。
王静笑着说:“耕田机、插秧机、后八轮我都会开。”
2017年,王静在铁市村创办衡南县金武农机农技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购买全自动育秧设备和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建设粮食烘干厂、冷链储存库等现代农业设施,采用“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供农资赊销和减免服务,带动周边7个村一大批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这些年,她种植的水稻从几十亩发展到几百亩,今年达到1600多亩。在村民的眼里,王静既大胆又能干,大伙都愿意跟着她干活,每年能带动周边群众50多人家门口就业。一位6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一年能在合作社赚3万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
新时代的“农民”不仅仅是劳作的人,还得懂得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王静便主动赴浙江大学、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参加培训学习,将所学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为农户提供农业产前、产中的技术跟踪服务,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省级重点支持项目。
同时,她利用农耕、春季连片油菜花、桃花等农村美景,年吸引周边游客上万名,让铁市村成为周边市民的网红打卡地,连年获评粮食生产先进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今年国家的惠农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种粮的积极性。王静又投入100多万元购买机器,建设育秧大棚。
目前,王静正在尝试发展林下经济,实行生态养殖加体验农业相结合,让村民充分参与、受益,实现共同致富。
“从事农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天天与群众打交道,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王静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入宣传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化解烦心事;主动冲在疫情防控和森林防灭火一线,连续50余天参与疫情防控、森林防灭火等重要工作的值守;经常看望养老院的孤寡老人,带头捐款修建农村通组公路,是群众心中靠谱的“知心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
谈及未来的打算,王静表示:“我将继续扎根农村,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助推农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