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璐: 没有后顾之忧 科研探索之路更舒心 2023年03月20日  

马璐正在给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上课。

马璐二维码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 昕

  3月14日下午2:20,南华楼508,离上课时间还有10分钟,马璐已经在教室做好线下及线上教学的准备工作,几个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陆陆续续走进教室。因为疫情原因,个别留学生没有返校,马璐每节课前都要预留时间做线上教学准备。

  “一年240节课,除了审阅稿件,剩下很多时间都可以用来做科研。”马璐对这种生活状态很满意。


  从海外漂到深漂

  不惑之年落户衡阳


  2009年,马璐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去往德国、英国从事遗传基因组方面的研究。在德国期间,他还获得了玛丽居里学者(MSCA)项目,前往英国QMUL进行交流。

  MSCA项目是欧盟旗帜性的科研项目,主要是培养博士和博士后。根据欧盟研究执行局发布的相关评审结果统计信息显示,MSCA项目资助率全球仅为12.4%左右,其竞争之激烈、申请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2015年底回国后,马璐成为深圳“孔雀计划”引进的海外人才中的一员,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工作。无论是国外还是深圳,马璐总觉得自己属于漂泊一族,和家人相距甚远更令他心生疲惫。2020年底,马璐的职业生涯面临再次调整。

  由于与国内知名耳科学专家、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冯永教授的接触和得到他的推荐,加上衡阳人才政策蓄势发力,已近不惑之年的马璐正式加入南华大学,在冯永教授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就职,并成为衡阳市博士行动第一季引入人才。


  衣食住行无忧,“连婚恋都管”


  在市人才办的多番联系对接之下,马璐体验到了“市校企”合作引才机制的利好。2021年,衡阳创新实施“市校企”三方合作引进高端人才的模式,引进的博士既在高校承担科研教学任务,又通过挂职、兼职创新、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在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在实施操作中,如何与企业达成双方共赢的有益合作,并非易事。马璐以自己为例分析:“我刚来衡阳的时候,人生地不熟,社会关系非常有限,对衡阳企业情况也不了解,联系企业、选择企业更是无从下手。”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马璐却说“很暖心”。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