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学生因控碘不能吃碘盐而向学校学生诉求反映平台求助。没想到隔天下午就收到了回复,告知他校内中区食堂提供无碘盐餐食服务,还设有专门的定制餐食群。考虑到这位同学的住处在北园,离中区食堂较远,距离他较近的北园食堂负责人亲自打电话联系他,表示可以“点好”当天想吃的,由北园食堂单独为他定做。
点评:生活即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出“无碘盐定制餐”的爱心食堂就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学校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特殊的课堂,教会孩子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人。爱心会传承,相信被温柔以待的同学们毕业后,也会用温暖的心回报社会。这种积极回应学生需求、注重个性化服务的模式,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范例。送温暖可以更有温度,希望更多高校能够借鉴这种做法,从细微处入手关爱学生。
2.近日,据报道,报警人小刘称,父母认识了一名“热心人”,声称能花钱找“关系”安排好工作。被害人方面转给对方24万元后,陆续进行笔试、面试等,但迟迟没能入职。警方调查得知,这些流程均是造假。
点评:以花钱找“关系”安排好工作为名诈骗钱财的诈骗分子最终自然难逃法网,他们会为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但板子不能只打骗子。这也给正在或将要求职的大学生一个提醒,求职找工作一定要增强防诈防骗意识,通过正规途径,切勿轻信有“熟人”、有“门路”的谎言,不轻信“高薪”等招聘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轻易支付相关费用。发现虚假招聘、相关企业从事非法活动等情形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保留证据,及时以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3.近日,某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避雷帖”真能“避雷”吗》指出,无论是美食、旅游、美妆等日常消费,还是志愿填报、就业求职等人生大事,许多人习惯上网刷刷网友评价,看看是否有需要“避雷”的地方。有人称赞“避雷帖”是“消费风向标”,也有人质疑其“情绪多于有用信息”。
点评:“避雷帖”不能是一味的主观情绪输出,作者应保持客观理性,不因一时“上头”而让个人情绪占据上风;应对发布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夸大其词、不制造焦虑;还应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开放理性的讨论,倾听不同的声音。网友也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在情绪煽动下被“当枪使”。同时,网络平台也需加强监管和审核,改善推流方式,让“避雷帖”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参考物”,而非情绪垃圾桶和争议发源地,从而共同营造一个更理性、更健康的网络环境。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