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收藏之“藏” 2024年09月07日  

  ■赵   畅

  收藏之“收”,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收藏之“藏”也万万不可忽视。“藏”,既是“收”的延续,也是“收”的归宿,更是对“收”的一种生动注解和有力提升。

  是的,收藏之“藏”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存、储存,而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在“庋藏”“知藏”“玩藏”“更藏”上下好功夫,从而确保“藏”之有理、“藏”之有道、“藏”之有得。

  “庋藏”指的是“置放”之义,对文物藏品来说,我们当然不可简单随意地予以安放、搁置。毕竟,每一类藏品都有其特殊的庋藏要求。就比如古代书画,虽说自古就有“绢保八百,纸寿千年”的说法,但这是就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而言的,如果不加注意,胡乱放置,随着年代久远,就容易发生发霉、虫蛀等现象。

  收藏之“藏”,绝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能动的过程。所谓能动,更多表现在对藏品的逐步了解和进一步的熟知上。尽管我们不怀疑自己对一些入怀藏品的初步感知和喜爱有加——否则,就不会出手。但既然收藏了,我们就必须对每一件文物藏品来个“翻箱倒柜”,进而“知藏”。须知道,叫醒每一件入藏的文物,就是对文物藏品负责,就是对文物藏品的敬畏。

  有一位喜欢古玉的藏友在分享他的收藏经验时,说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个藏家是真喜欢文物藏品还是假喜欢文物藏品,只要看他平日是如何对待这些文物藏品的态度就可以了。如果是真喜欢,他一定会带着‘玩’的心态而牵肠挂肚,以致形影不离。”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玩”中亲、“玩”中学、“玩”中悟,那么,就能玩出收藏的情怀和境界。想起鉴藏大家王世襄,一位真正的“大玩家”。他甘愿倾其半生精力搜集书画古籍、明式家具、匏土革木、金石文玩,有一段时间他们夫妻俩竟然还与明清家居同寝,可谓“亲如手足”。而为了解说一本明代漆器的书,他会专门跑去与数位老漆工结为师友;为了研究古家具的材料结构,他又专门到鲁班馆旧家具店向老师傅虔心请教……诚如他自己所言:“收藏之乐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之上升成为知识。这是我多年坚守自珍,孜孜以求的。”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呵!如此“玩藏”,王世襄又怎能不成功呢?

  但凡有过收藏经历的人都有这样一个类似的体会:对于入藏以后的文物藏品,对其最大的保护、最好的利用,就是要学会“更藏”,亦即要围绕交流、交易来做文章。所谓“交流”,就是藏友之间要经常开展“晒藏”“斗宝”活动,这样既帮助自己扩大了视野,积累了心得,也因大饱眼福而过了一把瘾——藏界“过眼即为拥有”,诚乃此之谓也。何乐而不为?所谓“交易”,就是说藏友之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收藏定位,开展以藏易藏。“更藏”最大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这是入得藏友法眼的宝贝,大概率会是真品和精品,由此也可免除一定的入藏风险;另一方面还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借此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收藏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