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吴彬《孔子杏坛讲学图》。
■郑学富
明代画家吴彬创作的《孔子杏坛讲学图》,画面内容为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从画的特点、内容以及人物的形态、服饰可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
吴彬,字文中,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万历间以能画荐授中书舍人,为宫廷画师,是生活在明代后期的一位知名画家。
此图人物面容庄重古朴,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设色古雅,充分体现了画家不同凡响的艺术底蕴和功力。背景以暖色调黄色为主,体现了孔子师徒关系融洽、亲切和雅致、和谐的讲学环境。孔子端坐在中间一张圆形矮榻之上,弟子们分两旁坐于蒲团之上,说明师生有别、讲规矩、重秩序,体现了孔子儒家学说的“礼”和“仁”,“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道德准则。左侧一弟子双手合抱于胸,或是发问,提出疑难问题。孔子面向他,像是单独解答他的提问。这一细节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了解和熟悉弟子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弟子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教育弟子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或是这位弟子腼腆,不善于提问,孔子主动让他提问,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风。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图的前方有两位比较年长的弟子,说明孔子招生没有年龄限制,孔子的弟子很多,年龄各异,最大者仅比孔子小4岁,最小者则比孔子小53岁,弟子之间相差47岁左右。从图中看,四位弟子尽管都是着大领广袖长服,发用兰布挽髫,但是衣服颜色不同,其中三弟子穿灰服,一弟子穿红服。这说明弟子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也不一样。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杏坛讲学图》以孔子设教讲学为题材,采用写实与浪漫手法相结合的方式,用形象生动的绘画语言,塑造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光辉形象,体现了古人尊孔重教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