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躺” 2024年05月14日  

  ■邓润青

  躺,从身,尚声,“平卧”义也。

  忙完一天的工作,涤去身上的尘灰,四仰八叉往沙发或床上一躺,全身的重量有了承托,紧绷的情绪得到放松,叫人好不惬意。

  既是奔着舒坦而去,躺姿则可以自由发挥。或横躺,或斜躺,或四脚朝天,或侧卧如弓;或顺手取过手机,指尖上下滑屏,古今多少事,都付一“躺”中。

  因姿态自在,不费力气,故世人多钟情于“躺”。

  若躺姿得当,则能“躺”出业绩,留下佳话。

  如“卧薪尝胆”,说的是越王勾践战败后,立志发愤图强,卧于草堆,日尝苦胆,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写就“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传奇。

  又如“卧理淮阳”,说的是西汉时,汲黯任东海太守,因多病,常年卧于阁内,而东海大治。后汉武帝诏为淮阳太守,淮阳亦大治。汲黯“躺”而治之,赢得“为政有方”的美名。

  若躺姿新奇,也能一“躺”成名,闻于天下。

  譬如“葛优躺”——只是斜斜一靠,就把“躺”的名气发扬光大。那瘫坐的身姿、那锃亮的脑门、那生无可恋的表情……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葛大爷用肢体语言,活脱脱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慵懒。这一“躺”,直接躺上《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的榜单,化身炙手可热的表情包。

  又如“东床坦腹”——只是随性一仰,就把“躺”的成果收入囊中。《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太尉郗鉴上门择婿,王家诸郎争先恐后。唯王羲之坦腹在床,若无其事。此郎躺姿不雅,反被太尉一眼相中,成为鼎鼎大名的东床快婿。

  每枚硬币都有两面。若一味追求舒适,以致躺姿失范、心态失控,则容易丢了分寸,过了火候,甚至惹了祸端。

  姿势僵化,躺相就会难看。

  睡得太沉,直挺挺地,一动不动,形同死尸,此谓“躺尸”;周围尸首众多,自己处境艰难,网友谓之“躺坟”。“尸”也好,“坟”也罢,望之令人胆寒。置身其中,躺的闲适顿时消失,睡的酣意顷刻全无。曾几何时,“躺尸”一词在网络疯传。内卷之下,一些年轻人终日挺尸在床,口称佛系,实则摆烂,引发不小的争议。

  躺错了地方,原本的享受就会变成身心的创伤。

  明明置身事外、与世无争,偏偏晦气盈门、灾祸临头,此谓“躺枪”。偶尔躺枪,或是时运不济;经常躺枪,则要扪心自问。比如鸠占鹊巢,这种赤裸裸的霸“窝”行径,必定遭人记恨,轻则恶语相向,重则大动干戈。又或是卧榻之侧,南唐后主李煜本想退而求其次,偏安一隅,结果“酣睡”不成,反遭灭国之祸,落得个“一江春水向东流”。

  动机不纯,躺姿就会走样,心态就会失衡。

  无须下本钱,便盆满钵满,这叫“躺赚”;无须下功夫,便唾手可得,这叫“躺赢”。世上哪有这样的美事?!先不论“躺赚”“躺赢”的幸运程度、概率大小,其本质是妥妥的不劳而获,如同空中楼阁、水月镜花。一味痴迷于此,往往会堕落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如果说“躺赚”“躺赢”聚焦于结果,那么“躺平”则聚焦于行为。春晚小品《坑》中,演员沈腾刻画了一名“躺平式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肯干也不敢干、卷起袖子在一边看的形象,让人啼笑皆非。选择“躺平”,或许各有各的理由;拒绝“躺平”,甘当老百姓心中的“闯将”“干将”,才不致“坑”人又“坑”己。

  其实,躺得好与不好,关键看“身”子摆在何处。

  “身”在“弓”旁,干事创业就会“事必躬亲”乃至“鞠躬尽瘁”,发表意见就会“蹇蹇匪躬”、直截了当,做错了事也会“反躬自省”或“责躬罪己”;“身”在“朵”侧,每逢事繁就会“偷闲躲静”,遇到难事就会“躲躲闪闪”,干了坏事就会“东躲西藏”。

  与“区”相伴则为“躯”,关键时刻,真的猛士虎躯一震、捐躯赴难,谱写惊天动地的史诗;与“冘”相邻则为“躭”(同“耽”),国难当头,撅竖小人耽于享乐、耽误大事,留下遗臭万年的骂名。

  躺,本是一件幸事。困了倦了,就躺下休息;休息足了,就起身而作。如果不择时、不择地、不择身,难免会陷入如“躺”针毡、坐卧不宁的境地。妄想一躺了之、一劳永逸,即使夜夜栖身龙榻之上,也不由得辗转反侧、难以安寝。

  小躺怡情,久躺伤身。这是生理的规律,也是生活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