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年
藏友拍卖来的一柄清末“锦灰堆”团扇,下有扇坠。用太平三年砖为主,古币永隆通宝、伊藩吉昌、保宁通宝等拓片混杂,纯手工制“锦灰堆”团扇,单面拓制,原物原拓,精心排版,精心制作。
团扇起源于中国,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中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
“锦灰堆”这一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赵孟頫、钱选的时代,比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拼贴艺术,锦灰堆作为中国文人墨客带有较强游戏性质的创作,在年代上要早许多。锦灰堆,又称八破图、集破、集珍,为传统艺术珍品,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将古旧字画、青铜器、钱币拓片、古书残页、手稿等老旧物件的图案组合在一起,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拼凑,却常会取得耐人寻味的效果。
传说元末明初画家钱选,在一次醉酒后兴起,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下酒菜吃剩残物,如蟹脚、蚌壳、莲房、鸡翎、鱼刺等,信手绘制成一幅横卷,并挥笔题款“锦灰堆”。锦灰堆起初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仿佛是字纸篓打翻了,所以又叫“打翻字纸篓”。创作锦灰堆,要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形状不拘,然后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门券邮票等,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大多还是破烂的面貌,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是供自我欣赏或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游戏之作。
历代“锦灰堆”画家有姚华、宋山、韩英、钮传礼、弘法深、李铸青、朱敬五、郑佐宸、李成华、陈二指、杨谓泉、袁少甫、胡善述等。绘制“锦灰堆”要用熟宣纸、国画颜料、磨墨、毛笔、界尺等用具。绘画中所描绘的杂物必须是破、旧、污、虫蛀、火烧、撕裂状,才能显出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趣横生之趣。描绘书房中可见的杂物,如:古旧书画、破旧折扇执扇、青铜器拓片、碑拓、虫蛀的古书、信札、册页等皆可入画。绘制“锦灰堆”需精通各种画法,能工能写,会花鸟、山水、人物及连环画等;要善书各种字体,真、草、隶、篆及古印刷体,善模仿各家书体,做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能篆刻各类印章等杂物。“锦灰堆”布局奇特,有中国画的疏密聚散、浓淡干湿,更要相互映衬、件件逼真。“锦灰堆”中的杂物应有出处和依据。画中杂物要画出破碎、翻卷、重叠、沾污、撕裂、虫蛀、火烧、烟熏等古旧貌。“锦灰堆”画是纯手工精心绘制而成,不许粘贴拼凑,且宜小不宜大,十分费工费时,采用工兼写的画法,丝毫不能草率,一般作品在几个月完成,慢者则半年一张。
“锦灰堆”画技术含量高,绘画者有多才多艺的绝活,制作难度大,耗时之长,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