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保证知情权选择权才有未来 2021年08月17日  

  ■周卫国

  8月14日是七夕,我下单外卖随送了一份盲盒装的小礼品。外甥满怀兴致地拆开,里面是个小卡通动物,说一句“太丑了”就将盲盒丢在了一边。随送的盲盒,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惊喜,此景不由让人思考。

  “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盒子里是什么,但永远充满期待。”小小的盒子,大大的惊喜,这就是盲盒。正是这种追求时尚、神秘、新奇、惊喜的消费心理,导致“盲盒热”潮玩文化的兴起。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表明,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2021年将达到200亿元规模。已有“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上市。盲盒火了,盲盒热了,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消费现象,社会现象。

  作为一名70后,盲盒营销对于我而言是一件新鲜事。但究其本质来说,并非完全陌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小学生也出现过通过购买干脆面,集水浒传里的108好汉人物卡通卡片的事。买一包干脆面,里面有一张水浒好汉卡,但包装里不知是哪位好汉,这也有开“盲包”的味道。于是,撕开干脆面,不是自己想要或者多余的好汉卡,就会与同学或伙伴进行交换,产生一波换卡现象。当时因为梁山水浒好汉卡的原因,学校门口小商店的干脆面生意特别火,可最终集齐全套好汉卡的并不多。类似这样子的,还有通过买火柴盒、火腿肠、奶制品等集人物卡、漫画卡的,不知道那时的营销,算不算盲盒的“师傅”。

  随着盲盒消费的兴起,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馆也推出了各自考古盲盒的文创产品,广受大家好评。上海迪士尼,将盲盒概念引入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先有玩偶盲盒,后有考古盲盒,还出现了网购盲盒食品、甚至还出现盲盒宠物的现象。有的宠物盲盒开出了巨型毒蜘蛛,开出的小狗奄奄一息了,没有惊喜,只有“惊吓”。这也说明,盲盒消费热的背后,“虚火”也不小。迎合了年轻人对“萌文化”的喜爱,满足个性审美需要。而中消协提醒,盲盒销售出现餐饮、食品、美妆、文具、图书等商品,“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

  盲盒消费火了,在以“盲”的神秘、新奇、未知、惊喜等为噱头、卖点之外,作为商品,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何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解决好盲盒法律问题、监管问题、安全问题、诚信问题,都是盲盒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三个层面入手:从盲盒产品设计、开发和经营者层面来讲,面对大火大卖的盲盒,产家商家要坚持创新,发挥创意,敢于创想,坚持诚信经营,守好安全和质量底线,守法不盲干,开发不盲目,经营不盲信。从盲盒消费者层面来讲,面对萌而神秘的盲盒,消费不盲然,选择不盲从,追捧不盲听。对于盲盒市场监管层面来讲,要围绕质量、安全、价格等关键要素和环节,监管无盲区,质量无盲视,安全无盲点。

  盲盒,得到市场追捧和消费者认同,有其合理积极的一面。对待盲盒,既要围绕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市场化,鼓励创新,发挥创意,提升品质,促进消费。又要诚信为本,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安全消费。有盲盒商品有更好的消费体验,盲盒才不会昙花一现,才能有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