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臻
老陈是一名有着20多年糖尿病病史的“老糖友”。近5年来,他总是无诱因地反复出现凌晨低血糖发作,血糖3—4 mmol/L,空腹及餐后血糖更是居高不下。为此,老陈已先后换用过几乎市面上所有的胰岛素剂型,无奈血糖波动仍很大。监测空腹血糖 13—15 mmol/L,餐后 12—20.5 mmol/L, 每周出现 2—3 次无时间规律低血糖发作,测血糖 3—4 mmol/L。
为此,万般无奈的他来到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医。“老陈是典型的脆性糖尿病。针对这类患者治疗,我们主张首先对其进行糖尿病教育及心理干预,让患者饮食、运动维持一个较规律的水平,减轻其心理焦虑。”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老年(干)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光美给患者提出了每日主食约5两,饭后规律活动的建议。并建议对其进行全日多点血糖监测,尤其是夜间 2—3 点的血糖监测,启用胰岛素泵治疗,口服药物加用二甲双胍及西格列汀等治疗。
经过一系列调整,老陈终于走出了血糖居高不下的“怪圈”,血糖控制良好性及平稳性明显改善,出院前复查胰岛功能(空腹及餐后C肽水平)也有所恢复。
A
脆性糖尿病患者
当心低血糖昏迷
大多数人都知道糖尿病分1型和 2型,但对于这种令医生费心、患者烦心的脆性糖尿病,恐怕知道的不多。
陈光美表示,“脆性糖尿病”又称“不稳定型糖尿病”,是指病情极不稳定、血糖波动范围大且难以控制,以及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的一类糖尿病。 其实,脆性糖尿病并不是一种新类型,而是根据临床特点来命名的。 以往大多将“脆性糖尿病”归于1型糖尿病,而事实上也可见于某些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2型糖尿病晚期患者。
脆性糖尿病最显著的症状就是:血糖波动大。主要原因是患者残存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接近损耗殆尽,加之治疗措施不当、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等致使内源性胰岛素极度匮乏;另外,患者往往同时伴随胰腺α细胞功能(即分泌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降低。如此一来,患者的血糖调控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胰岛素,而不受自身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因此,很容易出现血糖忽高忽低、大幅波动的现象。脆性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极差或完全衰竭,此时病情极不稳定,即便是在饮食量、运动量和胰岛素剂量不变的情况下,血糖也会出现没有缘由的显著波动。
研究表明,血糖大幅波动比单纯性的持续高血糖对内皮细胞的损害更严重,如能加速动脉硬化,导致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致死和致残的风险显著增加。脆性糖尿病易发生反复无症状性低血糖,导致患者的大脑认知功能严重受损。如果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血糖昏迷不能够被及时发现,甚至有生命危险。
另外,反复高血糖和低血糖无规律的交替发生,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情绪受到严重影响,情绪也随之波动,甚至有的会因此而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不能很好地遵照医生的指导来进行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注射。
B
“脆性糖尿病”治疗主要依靠胰岛素
由于“脆性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极差,机体对外源胰岛素十分敏感。当血糖升高时,稍稍增加一点胰岛素注射剂量就发生低血糖;而血糖下降时,稍稍减少一点胰岛素剂量,血糖又明显升高。“因此,脆性糖尿病的血糖管理和治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药量调整都需格外谨慎。”陈光美指出,由于存在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因此,强化控制并不是其目标,其目标是在患者无症状的情况下尽可能防止严重的高或低的血糖,并尽可能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脆性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依靠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采取一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即三餐前注射超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有条件的还可以选 择“双 C”疗法。该疗法就是将动态血糖仪(CGMS)和胰岛素泵(CSII)联合用于脆性糖尿病的治疗。必要时,也可考虑加用某些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及胰岛素增敏剂等)同时,调控过程中也需注意对血糖控制不宜过严,胰岛素调幅不宜过大,以防止低血糖或血糖的大幅波动。
脆性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上应从加强健康管理开始,确保血糖变动的平稳。首先饮食应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最好每天保证3次正餐,3次加餐,加餐以小点心为主;其次适度规律锻炼,固定每日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血糖控制不良时需暂停运动;再者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和心态, 避免疲劳和情绪波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强血糖的监测,尽可能多地了解血糖波动的原因及规律, 定期全日多点血糖监测,尤其是夜间 2—3 点的血糖监测,有条件者可接受动态血糖监测。
C
司机等特殊职业的糖友该如何有效控糖
国外曾有调查研究显示,有近1/3的交通事故发生在糖尿病司机身上。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驾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低血糖状态下驾车,其危险程度丝毫不亚于酒驾。
为何糖尿病患者驾车风险较高?陈光美解释道,因为血糖是人体最直接的能量来源,而大脑是人体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器官。当糖尿病患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规律饮食、运动过度、药物剂量大等)出现低血糖时,会首先影响大脑,可发生意识朦胧及定向力、识别力丧失,嗜睡、双手震颤等,严重者出现抽搐和昏迷。而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合并心脑血管疾患,当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脑梗、脑出血时同样可以出现大脑功能受损),如患者刚好在驾车,后果则不堪设想。
为避免风险,开车前该做何准备?有一些基本准则需要遵从:1.上车前测血糖,确保血糖在8.5mmol/L左右,如血糖太低不要上车,先吃15克碳水化合物(比如2—5个葡萄糖片、50%的高糖2支、3—5颗牛奶糖或硬糖、3—4块饼干等),等15分钟后再检测血糖。2.做好在车里存放一些健康零食的计划,确保在长途外出时,能获得足够的补给。3.按时测血糖:如长途出行,每隔2小时或4小时就测一下,确保血糖稳定。
在司机岗位的患者则应定期(半年左右)到医院检查身体,如果血糖忽高忽低、极不稳定,或存在影响驾驶安全的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无痛性心脏病等),应调离驾驶员岗位。
D
稳定餐后血糖,早餐需这样吃
早餐是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饮食,一顿好的早餐能够为人体开启新一天正常的新陈代谢,让人精力充沛。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更是如此,早晨起床后血糖容易波动,这时如何安排早餐就非常关键。在早餐食物类型选择的原则上,应该要包括谷物、肉类、奶类/豆类以及蔬菜水果四类。
谷物主要为身体提供碳水化合物,全麦面包和麦片是非常好的选择,它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相比米粥等有较强的饱腹作用,且太稀的粥不适合糖尿病人;肉类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瘦肉或鱼肉,能够给人体补充优质蛋白,除此之外还可以适量增加一个鸡蛋;不加糖的牛奶、豆浆都是早餐非常好的饮品,富含丰富的钙物质和优质蛋白;蔬菜和水果也是不可少,提供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的蠕动,有助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陈光美表示,糖友们可以按照设计的饮食方案,定时、定量摄入营养全面均衡的食物,一定要控制总热量,这样既能使病人生活和工作的热量需求得到满足,又可以使体重接近正常(即使胖的人减重,使瘦的人增重至标准体重),从而加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细胞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