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衡阳市农村改厕工作纪实
2021年07月22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衡阳市农村改厕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许 珂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农村改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小厕所,大民生,不但关乎群众生活品质改善,更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厕所革命”动员号角吹响以来,我市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前提,以保障改厕质量为基础,2019年和2020年完成农村改厕24.28万户。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一类县(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均达到90%以上。“厕所革命”,不仅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让村庄增了“颜值”,添了“气质”。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去年,看着邻居家的厕所一个个改造得那么干净,我十分羡慕,心想原来农村也可以跟城里一样卫生,所以今年我第一个到村里报名改厕。现在看着自家改造好的厕所,打心里感到高兴。”衡东县吴集镇红坪村七组村民朱林保深有感触地说。

  “农村厕所改造并不容易。刚开始,许多村民嫌麻烦,认为改厕后菜地将会缺少肥料,又怕多花水费,所以不愿意改。”吴集镇镇长刘冬瑞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镇遵循“把实事办好”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一刀切”,坚持质量实效第一。同时,把改厕与垃圾革命、乡风文明建设等结合起来,创新形式,以点带面,通过微信、村村响、皮影戏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打消大家的顾虑,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2019年—2020年,全镇共改厕4088座。今年,全镇将完成2020座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

  吴集镇所发生的事,仅仅只是我市农村改厕工作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农民能够真正接受改厕,我市始终坚持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镇、村干部走村串户调查摸底,印发《改厕政策明白卡》20万份,反复向群众宣讲农村改厕工作的目的、作用及相关政策,大力宣传开展厕所革命对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群众分析旱厕污染危害和冬季如厕、洗浴的困难,帮助农民算好健康账、经济账。同时,在改厕过程中,对符合改厕条件的村民坚持自愿填报改厕申请表。未经农户同意,不得强行推进农户改厕。整个改厕过程必须公开透明,改厕对象必须进行公示,村务公开栏内要有各级改厕工作监督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样一来,群众不仅充分了解了国家改厕政策、知晓了改厕技术要求,还拥有投诉举报渠道,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

  “人居环境要提高,良好习惯靠养成。意愿改厕早行动,公示之前先申请。省级奖补一部分,市里投入作补充。县财全力作配套,农户快乐参其中……”如今,在衡阳农村,群众自发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各种小调,四处传唱,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到改厕带来的变化,并踊跃投入其中,从最初迟疑观望的“要我改”变成了争先恐后的“我要改”。

  严格控制改厕质量,变“脏乱差”为“净亮美”

  青山含翠,游人如织……在珠晖区茶山坳镇金甲村,记者切实感受到,农村改厕改出了老百姓的新生活,改出了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改出了一片新天地。

  走进金甲村罗家湾组村民罗建衡的院子,掩映在花草树木之中的三格化粪池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只见干净的水泥盖上,整齐地摆放着几盆花草,让人很难相信下面是一座化粪池。来到家里的卫生间,记者不仅没有闻到异味,而且看到瓷砖铺就的地面、白色的抽水马桶,感觉特别洁净。

  “自从改了厕,经过化粪池过滤,粪污水变成有机肥,可以直接浇灌果园、菜地,你看我家的果树长得多好看……”罗建衡一边打理着果园,一边美滋滋地向记者介绍着改厕后的变化。

  在2019年前,罗建衡家的厕所还是非卫生厕所,由于地势低洼,一下大雨,房屋周围经常被水淹,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去年,政府统一组织、统一采购、统一施工、统一验收标准,对他家的厕所进行改造,采取“一体式三格化粪池+人工小微湿地”改厕模式,建起无害化卫生户厕,不仅解决了罗建衡家的生活难题,还建设了生态庭院,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曾是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而如今,在金甲村,面貌已完全改观。“我们通过改厕并结合‘五小园’打造,将粪污处理后产生的优质有机肥直接浇灌在菜园、果园、花园里,既提升了村庄的颜值与气质,还解决了农业生产有机肥不足的问题。”金甲村党总支书记廖震辉告诉记者,通过在粪池周边及房前屋后建设微菜园、微果园、小花园,在村域内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农业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目前,该村通过建设生态庭院,已惠及农户300余户,建设菜地60余亩、果园10余亩,有力促进了农户增收。

  采访中记者获悉,为了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近年来,我市坚持改厕与污水治理同步推进。在农村改厕中,主要采取了三种建设模式,包括在生态敏感地区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小型人工湿地”模式,在居住密度较大地区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纳入污水管网”模式,在分散居住地区采用“小菜地就近消纳”模式,助力庭院清洁美化,提高农户收入,进而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厕所不仅关系着村民自身的生活品质,还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质量目标是农村改厕的关键所在。我市针对农村改厕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坚持好字当头、质量优先的原则,全面推行“首厕过关制”,统一质量目标认识、健全质量管控体系、落实责任机制,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全方位确保改厕质量,确保建一个、成一个、正常使用一个。

  坚持群众全程参与,变“局外人”为“局内人”

  在衡阳县西渡镇青里村,原先脏陋不堪的“旱厕”早已难寻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光鲜明亮的“现代化”厕所,清新的环境、充足的供水加上配套的化粪池,不仅有效防止了粪便污染水源和土壤,还减少了霍乱、痢疾、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和以前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家住该村大利组的颜国梁,是厕改的受惠者之一。去年,他与兄弟合伙盖起了新房,并全程参与了自家厕所的建设。

  “从厕所图纸的设计到厕具材料的采购,从施工队伍资格的审查到竣工后的验收,作为村民代表的我全程看在眼里,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全村人负责。”颜国梁告诉记者,两年来,他积极投工投劳,不仅参与了自家厕所的建设,还参与了全村的厕所改造,真正实现了从“局外人”到“局内人”身份的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始终把群众参与贯穿于农村改厕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做到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管。如,在厕具招标上,对农村改厕化粪池产品进行统一招标采购,评标过程要有群众代表,产品的试用评价由农民群众说了算;在施工监管上,全市各级都建立了由乡镇政府主管、第三方监理、村民代表监督的全方位监管体系,依据相关质量标准和《湖南省农村厕所建设技术导则》规定,对改厕工作实施全程监督管理;在组织验收上,按照“改造一批、核实一批、验收一批”的方式有序推进组织验收工作,分步开展资料验收、材料验收、工程验收和功能验收,验收组必须有群众代表,改厕效果由群众评价,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验收是否合格的最终评价标准。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让农民参与进来、真正受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积极动员引导全民参与改厕行动,今年以来,已完成户厕改造2.6994万户,公厕改造19座,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未来五年,衡阳全市范围内将计划完成逾50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通过改厕与污水治理有效结合,大力实施村庄美化、绿化工程,走出一条建设美丽村庄、圆梦小康生活的特色路子。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市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厕所要革命,乡村更美丽。”如今,在衡阳农村,伴随着一个个卫生厕所的建成,群众卫生意识普遍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正不断照进现实。


  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

  群众点赞:“改厕真是件大好事!”

  ■本报记者 许 珂

  7月18日下午,在外面忙了半天的李晓兰,回到家顾不上休息,就忙着用化粪池里处理过的“液态肥料”给自家院里的小菜园施肥。她颇为自豪地说,“家里种的都是有机菜,卖到市场上,可抢手呢。”

  这一幕发生在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自推进改厕以来,村里村容村貌连带农业生产环境大为改观,大伙的“钱袋子”明显鼓囊了起来,群众翘起大拇指称赞,“改厕真是件大好事!”

  早在2019年,堰头村便开始了这项被称为“生活方式革命”的“厕所革命”。深受旱厕之苦的李晓兰在得知这一利好消息后,立即报名。“原来的厕所建在院子里,夏天臭气扑鼻,苍蝇蚊子满天飞。家里若是来了客,坐都坐不住。现在政府有补贴,我们只要花几百块就能换一个现代化厕所,当然求之不得。”

  说着说着,李晓兰带着记者来到了房子后面的厕所。大约5平方米的厕所里,雪白的瓷砖一铺到顶,热水器、洗手台等一应俱全,干净又整洁。在便池冲水器旁边,李晓兰摁下按钮,略为骄傲地告诉记者,“知道我刚才浇菜的水从哪来吗?喏,就是从这里流出去的,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就能用,是不是既方便又节约啊。”

  “推进厕所粪污生态治理,摸清农村生活污水现状,分类处理是重点。”堰头村党支部书记贺光权告诉记者,在“厕所革命”推进过程中,村里根据水质污染情况,将农村水体分为白水、灰水、黑水三大类别。白水主要是雨水、地表水,通过明渠引流排放,可直接用于灌溉;灰水主要是厨房污水和洗涤污水,含有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利用水位自然落差通过暗渠管道、沉沙井、出口过滤池,从排水渠进入小湿地、大湿地自然消纳;黑水主要是厕所污水,经过处理变成肥料,发展有机农业。

  “村里以前污水横流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李晓兰告诉记者,有些村民刚开始不理解,怕污水排不出去倒灌回来。现在这么一弄,村里环境好多了。蚊虫少了,污水不见了,变得很干净很卫生。不少以前在外面打工的村民现在打算回来,在家门口发展农业。


  石鼓区角山镇利民村

  “联户改厕”改出农家新生活

  ■本报记者 许 珂

  “我想修一个更好的厕所,和邻居家一样。”近日,石鼓区角山镇利民村村民陈元明在参观完邻居家新建的厕所后,有了新想法。

  陈元明家的厕所是一个杂物房改造的,地面和墙面都用瓷砖铺就,虽说有现代化的便池,但这在利民村已经落后了。现在,村里部分村民家的厕所又有了新标准:除了铺瓷砖、安装现代化便池之外,化粪池还应该具备雨污分离的功能。

  什么是化粪池雨污分离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污水联户处理系统。

  近年来,利民村因地制宜建立起了污水联户处理系统。该系统粪污处理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三格净化环节+厌氧池氧化水解环节+土壤渗滤环节+景观湿地环节。其中,厌氧池6立方米,通过管网可以收纳周边8户农户家中生活用水(灰水)和粪污(黑水)。污水在池中进行厌氧水解酸化处理,去除有机物,再经地下管网流入土壤渗滤系统深度净化,经检测后,返还到景观湿地。

  “污水处理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实现了日常生活用水(废水)和污水(粪水)相分离,运行零动力,后续管理零费用。”利民村党总支书记朱宏弼说起这话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在利民村,已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村民自发改厕,625户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而村容村貌的变化和健康卫生条件的改善,让村民们对发展乡村旅游跃跃欲试。

  “我们这边现在都是这种房子,厕所也跟城里一样,城里人很愿意来我们这租房子,用于周末休闲。”顺着陈元明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精致小别墅在苍翠的树木掩映中,透着宁静舒适。陈元明告诉记者,现在不少人已将家中空闲的房间收拾出来,装修升级,准备好好地干一场。


  衡阳县台源镇东湖寺村

  咱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像城里了

  ■本报记者 向吟吟

  传统风格的建筑与文化长廊融为一体,街道上三三两两的村民或休闲,或忙碌,漫步衡阳县台源镇东湖寺村,这一方乡愁处处可感可享。经过近几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的气息,村民的幸福感迅速提升。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厕所的变化。“原来村里都是旱厕,住在城里的孙子嫌脏,假日里都不愿意回来。现在好了,改造后的厕所干净整洁,一点异味也没有,小孩们回家看爷爷奶奶再没有顾虑了。”村民老许感慨地说。记者在他家看到,改造后的厕所墙壁上都贴上了瓷砖,还有水冲设施,整个厕所明亮又干净。“现在咱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像城里了。”老许笑着说。

  2019年以来,东湖寺村着力抓首厕过关,统一施工队伍,强化宣传引导、政府奖补,整村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消除露天粪坑、简易茅厕。为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东湖寺村因地制宜采用“化粪池+湿地管理”“化粪池+庭院消化”和“管网收集集中处理”等多种污水处理模式,通过化粪池、生态池净化处理,实现农村污水达标排放。据统计,全村已累计改造农村卫生厕所282个,旅游公厕4处,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

  老许就是村里第一批进行厕所改造的家庭之一。“以前家家户户都是老化粪池,污水直接排到马路上,不仅臭烘烘的,蚊子还多。”老许说,如今不仅没有臭味,处理后的水都是干净的。

  老许家使用的化粪池,是村里推进“厕所革命”中应用的“三格式”过滤化粪池,由3个相互连通的密封粪池组成,粪便由进粪管进入第一池然后依次顺流到第三池,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III类。老许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小菜园,栽种了各种瓜果蔬菜,经过三格化粪池处理的肥水也不会像传统农家肥一样臭气熏天,影响环境,用来浇灌施肥正好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2021-07-22 2 2021年07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