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海英正在查看患者信息。
■通讯员 张美玲
在医疗战线的特殊战场上,血透室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延续生命的“加油站”。市中心医院血透室护士长许海英,用28年的护理生涯诠释了“生命守门人”的深刻内涵,这位深耕在血液透析专业领域18年的护理专家,以专业与温情交织的坚守为血液透析患者点亮了延续生命的曙光。
守住透析患者“生命线”
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为牢牢守住患者的“生命线”,许海英护士长一直在探索。2年来,她带领护理团队为每一位动静脉内瘘血透患者制定个体化穿刺方案,大幅度减少了患者内瘘狭窄、血栓或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明显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针对这一临床实践成果,许海英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个性化内瘘穿刺方案的应用》,于2024年被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学术年会专委会录用交流。
对于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降低其感染发生率,许海英护士长带领科室骨干运用PDCA质量管理工具对此项目进行改进,制定持续改进流程到案例执行总结分析,形成闭环管理,血透导管感染率持续下降,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提升了护理团队的核心能力。
为掌握前沿护理技术,跟上血液净化护理学发展的步伐,科室派出护理骨干赴暨南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并在许海英护士长的带领下开展双腔血液透析滤过新技术,现今已技术成熟,深受追求高品质透析患者的青睐。
团队发展的“掌舵者”
作为血透室护理团队的“领头雁”,许海英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科室高质量发展。她创新提出血管通路改良模式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将患者与首诊责任护士“一对一”绑定,既提升服务效率,又增强护患信任。在质量管理上,她应用FOUCSPDCA循环模式,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善。在团队建设方面,她鼓励护士开展技术改良和服务优化项目,倾听护士的心声,及时作出相应的回应和改良。
业务学习方面,她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培训,提升护士们的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组织护理查房竞赛,把枯燥的操作变成趣味的竞赛,定期组织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将操作流程标准化、人员培训阶梯化、人文关怀细节化。在科室人员紧缺,透析患者人次激增的情况下,许海英护士长主动承担最辛苦的晚班。她生病住院,接受手术,短暂休假后匆匆返回岗位。她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相信我们团队在不断学习历练中会越来越优秀!”
患者的贴心人
血透患者大多数需要长期治疗,每周需要2-3次往返医院,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次透析4小时。她会记得每一位患者血管的“脾气”,甚至记得大多数患者的习惯,如王阿姨怕冷,每次透析记得给她一床厚被子;阳叔叔血管不好,每次穿刺要格外小心;周爷爷打针时怕痛,打完针后要多多鼓励他;年轻的小刘情绪不稳定,她总是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他嘘寒问暖,耐心开导。
一次查房,她得知陈阿姨当天过生日,悄悄在鸡蛋上写上生日祝福,组织医护人员给陈阿姨唱生日快乐歌,陈阿姨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感动到哽咽。有耄耋老人在新春佳节期间,给科室送来感谢信:“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喜庆的节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不但思念生我养我的故土,也思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每3天见一次面的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全体医务工作人员……”
在血透室,许海英护士长俯身在患者床旁的身影数不胜数,有时与患者交心长谈,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疾病,有时传授健康知识,指导患者居家护理。与此同时,她建立微信肾友群,24小时在线为患者答疑解惑;定期开展肾友会,鼓励患者分享经验,增强治疗信心;制作血透患者日常知识手册,方便老年患者记忆。患者常说:“在这里住院,就像住在家里一样安心!”
初心如磐的“坚守者”
28年的护理生涯,许海英将青春献给了患者。身为护士长,她保持着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的习惯,巡查各透析区,及时为大家解决疑难血管穿刺、透析治疗遇到的各种问题,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及时做出改进。
以心护肾,是许海英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以爱续航,是她对生命的最温柔承诺。当清晨的第一缕微光照进血透室,她依然会提前到岗,调整好每一张病床的角度,等待那些信赖她的老朋友们。“只要血透室的灯亮着,我们会与你们一起战斗,永远是你们的守护者——”许海英经常这样鼓励患者,为血透患者加油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