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试点改革,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把资产变资源、把“包袱”变财富,助力乡村振兴—— 七旬老粮站两年“生”出6家企业 2024年07月15日  

  重返“青春”的演陂镇粮站。

  修葺一新的粮站仓库,已变身企业厂房。

  衡阳日报讯(文/图   全媒体记者   易成章   雷昕)7月14日上午,一台物流车从衡阳县演陂镇粮站内出发,将一批竹筷产品发往广东。在“沉睡”18年后,这座年逾七旬的乡村粮站重返“青春”。短短两年时间里,粮站成功“生”出6家乡村企业,每年创造数千万元营收。

  就在两年前,演陂镇粮站还是闲置废弃状态。“很多年没人管了,院子长满杂草,办公楼和仓库到处‘开天窗’。”粮站所在的演陂桥村党支部书记欧盛禄如此描述。

  2022年7月14日,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关于搭建城乡产业运营平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文件的核心精神是,在全市进行改革试点,“设立城乡产业运营公司,盘活城乡、国有、集体闲置资产”。

  演陂镇粮站正是上述文件所指闲置资产之一。该粮站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目前占地面积22亩多,在2004年改制后结束历史使命。

  “当我听说和证实文件精神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座粮站。我琢磨,‘它能重新活过来了’!”欧盛禄说。他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衡阳县新盛城乡产业运营公司法人。

  彼时,在与村党支部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后,他第一时间逐级向上申请试点,并获得批准。演陂镇粮站成为公司旗下最重要的经营资产之一。

  “修缮办公楼、仓库以及修路、通水、通电等,总共投入了80多万元。”欧盛禄透露,除此之外,公司要负责给入驻企业提供基本“物业服务”。

  欧盛禄并非盲目乐观。他说,有两条高速公路在演陂镇开设了互通口,所以不少乡村企业愿意在这发展。

  一家入驻企业创始人段家良证实了欧盛禄的观点。“在农村,合适的厂房难租。自建的话,土地审批很麻烦,也不划算。”之前,他的企业一直在各乡间“打游击”。

  从东莞回村开设分厂的曾静夫妻,其企业生产的是钢构产品。他们表示,不管是厂房租金还是工人工资,老家都比东莞便宜不少。

  但盘活老粮站带来的是多方共赢。“今年村集体获得的租金收入是13万元。”欧盛禄表示,这只能算是小账。“入驻企业每年还给我们和周边村民提供60—90个就业岗位!”

  辖区城乡产业运营公司试点的成功,让演陂镇党委书记谢水林对改革持大力支持的态度。“我们镇有1个镇级平台公司、3个村级平台公司参与试点。从目前情况看,这些公司在盘活资产、激活经济、为农服务、促进农副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此项改革的实施单位——市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定安评价说:“改革的目的是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产,把资产变资源、把‘包袱’变财富。演陂桥村级平台公司摸索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为全市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