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子戏演出。

衡山影子戏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武阳授艺。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始于唐,盛于宋。衡山影子戏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中国南派皮影的典型代表,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遗保护名录,2008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顺治初,衡山福田铺乡农民彭凤举从外地学艺归来,成立影子戏民间组织“老龙会”,从此开创了衡山影子戏的先河。至今,在我市的衡山县、衡东县、南岳区,以及湘潭部分地区仍广泛流传。
衡山影子戏唱腔韵味十足。基本唱腔为“道情腔”和“四平腔”,此外有昆腔、洞腔、仙佛、圣赞、小调等规格腔;唱法分平、仄、汉、霸;唱词包括“盲词”“铁词”“宣传词”,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和十三字句。乐句一般为上下句结构,结束时加捎腔。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兼有对唱、齐唱和合唱。打击乐在衡山俗称锣鼓打煞,主要有大锣、小锣、板鼓、小鼓、大钞5件乐器,另配有云板或渔鼓筒。
衡山影子戏的演出形式是二人包打包唱,在曲调上广泛吸收了戏曲、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小调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用方言四平腔演唱,更是圆润甜美,独具特色,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在影型制作上以纸影为主,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等多门艺术的精华,造型美观,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衡山影子戏早期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河西派系,一个是河东派系,两派系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是:唱腔有南路、北路、昆腔、洞腔、悲腔、四平腔等规格腔;角色分生、旦、丑、净四类;人物表情分喜、怒、哀、乐;锣鼓打煞有开台锣鼓、桥路锣鼓、应清板等锣鼓点;板眼结构有慢、快、滚、倒、课子等;乐器有锣、鼓、钹、小锣、云板、胡琴、唢呐、笛子;女声一律用假声(仄音);演出方法都是二人班子,一人在前台操作影型兼唱,一人在后面锣鼓打煞兼唱。不同点是音调上稍有差别,地域语音不同。
衡山影子戏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从东周列国到清末民国,一直以来都有可演剧目。常演剧目多为《封神榜》《粉妆楼》《东周列国》《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三门街》《二度梅》《天宝图》《地宝图》等,还有“三朝戏”“新屋戏”“生日戏”“收亲戏”之类。
1953年春,中共中南局举办农村皮影汇演,衡山影子戏代表队的现代戏《狼鸽》获好评。1961年,传统戏《琵琶进宫》获衡阳地区调演一等奖。1965年,时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来衡山视察,点名要看衡山的影子戏。1978年,衡山县有皮影担子32副。1990年,全县农村有个体皮影担子40多副,艺人100余人,分布福田、城关、沙头、长江、师古、祝融、 萱洲、店门、新场市等乡镇。1995年12月,省文化厅授予衡山县福田铺乡“群众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1996年6月,湖南省文化厅在衡山县举办全省“湘华”杯皮影艺术大联展,衡山县6个队参演,获2金2银2铜及组织奖等7项大奖。2000年5月,福田铺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
目前,衡山影子戏保护单位为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近年来,该单位多次举办“衡山影子戏师带徒传承培训班”,组织复排了衡山影子戏传统剧目10余个,开展“衡山影子戏进乡镇、进社区、进校园”宣传展演200余场,为衡山影子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在,衡山影子戏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0多名,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冬林、欧阳新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谭铁庚、王月秋、刘武阳、曹仲华、袁春明,年轻一代则有80后陈辉等人。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吟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