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其实就是构建一座知识大厦 2021年11月14日  

陈新文

  ■文/本报记者   许  珂   图/敖文景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人类高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就在于,能够通过书籍这种载体,把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积累、完善,不必每一代人都从头再来。正如爱迪生所说:“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

  今天,人类面临着知识爆炸、书籍浩如烟海的局面。除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以外,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工具的普及,使人们所置身的信息环境越来越复杂。

  究竟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怎么样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近日,石鼓书院大讲坛邀请到《芙蓉》杂志社社长、主编兼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以《人生的基建——关于阅读和写作》为题,向大家展示经典的魅力,分享阅读的乐趣与写作的法宝。


  能阅读是一种幸福

  会阅读是一种能力


  “基建,顾名思义就是基础建设。今天,我讲的人生基建,指的是人的一生如何通过阅读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一开场,陈新文就直奔主题,向在座观众阐述自己对阅读的感受和认识。

  世人劝学,经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不仅被古代读书人奉为经典,也鼓励不少现代学子努力向上。从古到今,大凡有成就有作为的人都劝世人要多读书、读好书,视读书为人生最好的一种享福。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天下最乐事》中就将“阅读”提及重要之处,“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惟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事,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意思是,读书是自由的,它不像登高远眺、划船戏水、游览名胜要寻找同伴;也不像饮酒下棋,需要寻找对手。读书时间可以自由,你可以读一整天,也可以读一年,甚至可以读一辈子。读书空间也是自由的,坐在书房里,便能游遍天下,观天下之胜景,知天下之奇事,阅天下之圣人。千年之后,却也可以会见古人,与之对话。天下之乐事读书至上,可惜呀!世人还不知。

  清代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曾这样说到:“何谓享福之人?能读书者便是”。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称为享福的人?能够读书并从中得到乐趣的人就是。他还说,“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的乐趣”。意思是说,把读书治学作为事业,便应当知道读书乐趣。

  由此可见,人的一生中,能阅读是一种幸福,会阅读是一种能力。

  “阅读必须要走出‘舒适区’,给自己加担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陈新文看来,大部分人的学习状态都停留在“舒适区”,“舒适区”里有着固定的目标、固定的方法和行径,甚至大家都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一点,当一个人久处“舒适区”,就会逐渐失去危险意识,容易松懈、怠惰、保守,无法取得进步,更别妄想有提升。

  阅读的作用是什么呢?陈新文说,阅读是构成民族和个人的精神资源,能让你在经典中找到人生的“扶手”,能让你找回真正的常识和真理。

  与人的肉体一样,人的精神也需要食粮,而书籍恰恰是精神的食粮。当一个人物质上的营养跟不上时,他就会虚弱而病态;当一个人精神上的营养跟不上时,他就会无知而愚昧。

  夯练精神的方法有二,一是阅历,二是阅读。阅历往往随年龄而增长,从自我的生活中来。阅读则不然,它的增长看一个人时间的付出程度,而这样的提高是吸取他人的人生经验为己用。其中,阅读就要求你博览群书,只有将阅读所得用于思考生活,用生活所感回馈阅读,人生才会在不断的融汇贯通之中走向进步。

  或许,这就是杨绛先生所说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同时,阅读的意义在于触动情感及激发思考,而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与盲从。

  如果说,碎片化阅读能迅速建立我们对世界的基础理解(也就是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那书籍类阅读则养成我们一种系统性的世界观及思维能力,让我们去思考,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是天灾还是人祸?人性如何引导才不至让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又要如何预防群体性错误?

  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他人的思想及故事,将其与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类比反思,起初可能只是一些细微的触动,觉得这样的情绪我好像遇见过,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我也认同。但是量变会逐步引发质变,一定数量的阅读会提升你的思维方式,下一步你就会思考异同,紧接着就会探究成因然后思考如何预防,思考个体与社会的作用以及对自身的影响。

  这与传统教育不同,这样的思考是主动而非灌输的,我们并非先被告知一个确定的结论,然后通过这个结论试图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思考一步步地发现问题、解剖问题、回答问题,得出一个可能会被他人辩驳或被自己推翻的结论,最后形成一整套的逻辑思维方式。


  “解决关系阅读法”

  让知识大厦更加牢固


  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体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加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总是看几页就分心了,看书的节奏便被彻底打乱。如果阅读的介质是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受到的干扰和诱惑更大,连一本好好的书也变成了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的阅读并不能取代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阅读,效率和收获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结合多年的阅读经历,陈新文为大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解决关系阅读法”。

  第一种是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人的认识之所以不同,取决于世界观的不一致。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开拓自己的世界观。如,可以阅读《易经》,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阅读《山海经》,知晓上古时代的神话、中医中药、原始民俗、山川地理、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历史人物等;阅读《天问》,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了解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

  第二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如,可以阅读《人类简史》,了解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了解人类历史分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四个阶段;阅读《物种起源》,了解“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不是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进化发展”这一科学原理。

  第三种是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人的生产、生活运动影响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如,可以通过了解柏拉图的思想、法国大革命等,来疏通三者的关系。

  第四种是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哲学文化的起始,其实就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如,可以阅读《论语》,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可以阅读《史记》,了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这四种关系,就像一间房子里的四根梁柱。只要有这几根梁柱,你以后所学到的任何知识就会进行自动归类。”在一一举例后,陈新文又向大家分享了写作的技巧,“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写作离不开刻板的训练。我们不得不承认,写作是需要天分的,但更需要的是不断练习。美国乳品协会曾有一个口号:“你一辈子离不开牛奶。”同样的道理,写作者一辈子都离不开练习,练习能够唤起其潜意识,可以锤炼其写作手法,使之不断完善,在写作中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要充满想象地写作。想象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最大特征。2012年,57岁的作家莫言成为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奖委员会评价莫言的文学成就,称他“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为出发点……”此说可谓恰当。的确,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它需要多种功能、多方储备的高度综合。而想象力可以说是写作的生命力所在,它几乎贯穿在文章的整个写作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离不开想象。

  再者,要坚持信念地写作。正如巴金说的那样:“我喜欢写作,并不是因为我多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尊重写作,投入感情,把写作当成一种信念,肆无忌惮地冒险,耐心谦虚地修改,把结实的长线系在风筝上,选一个大风的天气放飞,你会感到自己的心情也一起飞起来。

  最后,要耐住寂寞,不忘初心地写作。“初心”一词,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初心就是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就是道家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的初心,就是佛家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初心。写作,方法可以有,文笔可以练,唯独初心不能变。写作的初心就是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是阐发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