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6月20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诗词中触摸湖湘文化底蕴
张志初

  湖湘之地,历来人文鼎盛,而毛泽东的思想也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近日,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张志初做客“石鼓书院大讲坛”,重温毛主席壮丽诗文中所蕴藏的湖湘文化内涵,感受湖湘文化之核、之脉、之特、之风、之美——

  ■文/本报记者  许   珂  图/敖文景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毛泽东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湖湘文化在塑造毛泽东思想与人格的同时,也造就了精美绝伦、独领风骚的毛泽东诗词。

  从“屈子当年赋离骚 ”的千年咏叹触摸湖湘文化之源——“屈贾”

  湖南自称屈贾之乡。提到湖南的历史文化根脉,自然首推屈原、贾谊。

  公元前295年,屈原因变法图强触犯权贵被流放长沙一带,直到公元前278年,因秦国攻破楚国都城而自沉汨罗;百年之后的公元前176年,贾谊同样因遭人诽谤而外放长沙王太傅,谪居长沙3年之久。

  屈原、贾谊的满腹才情,带给湖南的固然是千秋文气,而二者忧国爱民的忠诚节操,更带给湖南不一样的精神气节。尤其是屈原及其诗歌,更是湖湘文化最为直接的源头。

  毛泽东对屈原作品终生挚爱,他不仅继承了屈原的人格精神和爱国思想,也借鉴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和创作手法,这使得毛泽东诗词气魄豪壮、激情洋溢,形象雄杰、意境高远,思绪飞腾、想象奇绝。

  如,诗词中“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尽显少年毛泽东的狂放不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透露着青年毛泽东的执着豪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凸显了晚年毛泽东的壮心不已;“屈子当年赋离骚”“雄关漫道真如铁”“乌蒙磅礴走泥丸”“刺破青天锷未残”“宜将剩勇追穷寇”,洋溢着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坚毅顽强的锐气雄心。

  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触摸湖湘文化之脉——忧患

  屈原虽身遭贬谪仍“哀民生之多艰”,其精神首要的就是心忧天下。自此湘人一忧千年,直至青年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湘人较之其他省份的居民,有着更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的使命感。

  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经常出现在毛泽东的诗句中。

  1910年4月,因为粮价飞涨,长沙的饥民们涌到巡抚衙门请愿,却被清政府派兵镇压,许多人的头颅高挂在南门外的旗杆上示众。这件事对少年毛泽东的震动很大。期间,他读到《盛世危言》一书,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震动了他。书中所讲,激发了毛泽东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救国的责任。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考入了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七绝· 出乡关》,“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借此表达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

  而选择并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更是矢志不渝地探索救国救民之策。

  1925年秋,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在无限怅惘中,他从内心深处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

  从“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嫦娥舒袖触摸湖湘文化之核——忠诚

  修身立诚,千百年来一直是湖湘学人的突出特点。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就大力倡导“拙诚”。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拙赋》来抒怀,“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周敦颐认为,若普天下的人都“拙诚”的话,则政治透彻、风清气正。

  拙诚(虽愚钝但却真诚),是湖湘学术、湖湘文化中一个极具地域性的特色。

  1956年,毛泽东巡查南方,考查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情况,其间三次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 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该词描绘了当时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造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1957年,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此诗则深切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无限深情,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

  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触摸湖湘文化之特——担当

  从《史记》中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杨度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从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王船山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从发明造纸术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东汉蔡伦,到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打开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敢于担当”的精神一直被湖湘儿女传承践履,在湖湘大地萦绕回荡。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我们也可窥探一二。

  1921年年初,毛泽东把新民学会的宗旨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调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任重而道远。后来,毛泽东将其诗化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誓言,并成为他的毕生追求。

  如,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此诗表现了毛泽东勇于面对一切挑战、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又如,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些诗句均彰显了毛泽东敢于担当的个性。

  从“秋收时节暮云愁”的一声霹雳触摸到湖湘文化之风——求是

  湖湘文化不尚空谈,极富求是精神。

  王船山倡导“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曾国藩提出“禁大言以务实”。岳麓书院悬有“实事求是”的匾额。受其影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成为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思想根源与哲学基础。

  毛泽东诗词以诗写史,以史写诗,诗史合一。

  如,1927年,秋收起义结束后,毛泽东壮怀激烈,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此词采用了倒叙手法,真实地记录了秋收起义的全过程,语言上和白话几乎无异,对仗却自然流畅。 

  再如,诗句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真实的人生经历,“汽笛一声肠已断”是真实的情感体验,“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敌军围困万千重”是真实的敌我态势,“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是真实的战争场面,“三军过后尽开颜”是真实的情绪反应,“万木霜天红烂漫”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革命的现实主义使毛泽东诗词能够理性、客观、全面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反映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与沧桑巨变,记录了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人生和心路历程。

  从“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寥廊梦境触摸到湖湘文化之美——图强

  湖湘自古重精神。在湖湘文化的千年血脉中,一直流淌着一种精神特质——图强。

  尤其是近代以来,湖南几个重要人才群体相继崛起, 把湘人的图强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书写了“半部中国近代史,竟由湖南血写就”的佳话。其一是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派人才群体,为改变受列强欺凌的命运,积极担当实现国家自强的时代使命。魏源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编撰《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希望通过学习西方达到国家强盛之目的;曾国藩、左宗棠等相继创建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并带动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等一些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河。其二是维新志士群体,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人为代表,他们创学会、开学堂,办报纸,鼓励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积极担当推进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维新运动。其三是辛亥革命人才群体,以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人为代表,勇挑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时代重任,谱写了一曲曲民主革命壮歌。其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更是把湖湘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理想和信仰而不惧牺牲、奋发图强的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如,毛泽东在《七律· 答友人》诗中,“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两句诗,既寄寓了他的怀乡念旧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家乡乃至整个中国明天的展望。《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诗中,“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两句喻示了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创繁荣局面的美好前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在诗词中触摸湖湘文化底蕴
炸圈背后,《端午奇妙游》做对了什么
让红色经典 不断焕发新光彩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在诗词中触摸湖湘文化底蕴 2021-06-20 2 2021年06月20日 星期日